【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我看了中国最好的电影——这部电影叫《芙蓉镇》。谢晋导演辞世,得以在影院看这部电影,感慨很多。新一代的影迷,对中国电影总是抱怨多多,且相对更关注第五、六代导演的作品,对于很多前辈导演,抱持着一种主观设定的距离感:一提到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便斥之以思想单一、形式僵化的现实主义,实际上看的很少。或者说,片段的耳濡目染、指标性的所谓“党片”看的是不少的,而深入关照者,其实寥寥。
甚至在想写一下《芙蓉镇》时,也只能就文本说文本,无法从更多的层面去探究它的存在意义。谁让即便是谢晋,我看过的作品也屈指可数,而这部《芙蓉镇》更是首度观摩。所以参照的标准,不期然地设定到第五代导演上。涉及文革题材的电影作品,张艺谋的《活着》、田壮壮的《蓝风筝》、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其中的翘楚,它们各有特色,一同撑起了第五代导演的成熟之旗。
然而看过谢晋的《芙蓉镇》后,我对这类题材电影的认识有了转变。与那些让第五代导演成名立万的文革电影不同,它以亲历者的反思姿态直面历史,即便是出品时间更早,其思想上的韧度却更加尖锐和犀利。第五代的这几部作品,拍摄时间较晚,都带有某种跳脱的态度,更希望站在历史的外围,去冷眼旁观那段苦难史,一方面这样的视角更宏大,更容易达到史诗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相对安全,更接近普世价值,即便是禁映,也不会影响它们的影史地位。
谢晋没有选择这样的保守之路,虽然第五代的这几部作品同样值得尊敬。在我看来,芙蓉镇上的风云变换,是被严丝合缝地记录而非再现在镜头前。它没有那几部作品中铺天盖地的对文革场景的营造,像是文攻武斗、游街批判、集会造反等很容易引人兴奋的描写几近于无,但电影却以朴实逼真的生活事件、对接严谨的影像结构将政治运动的诡谲、世事人心的叵测,表现得惊心动魄。而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其关键就在于谢晋对于政治、历史,乃至我们这个民族的无畏的反思和直面。
谢晋甚至不想依靠悲天悯人的人性论,来为自己的作品作结。我的理解是,他是亲历者,也是受害者,他不能忘记,也不能原谅。但是他必须接受。看似在电影结束时,他原谅或接纳了所有的人和事,但他并非就此心安理得,他依然用谷燕山酒醉后“完了,没完,完了,没完”的责问、用最后一个镜头中王疯子远去时满嘴的“运动了、运动了”来提醒我们,故事结束了,生活还在继续。
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先是冒出了如标题所示的想法,然后又想到一个词,大象无形。除了思想禁锢,中国电影常被诟病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形式过于单调、中正,深怕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窠臼。《芙蓉镇》在电影语言上看似中正,却因思想上的成就,将内容以相当妥帖的形式表现出来,中正中有尖锐的意向。比如几段意识流就安排得恰到好处,更不用说谢晋一贯拿手的影像处理了。谢晋的电影语言并非为了炫技,而是化入现实的基调,看时有崭新的气象,却难得润物细无声。
看完电影出来时,我听到一对恋人在背后说话,那个女的说了一句我深以为是。她说:“怪不得刘晓庆那时能那么红。”我之于刘晓庆的印象,掺杂现实中的负面印象不说,单就演员而言,一直都是爽朗中略带张扬的模样。但在《芙蓉镇》中,刘晓庆的表演完美无缺。胡玉音看似坚硬的性格中蕴藉了如此的柔弱,在现实的步步紧逼下,她的怯弱的抵抗,或如姜文所饰的秦书田所说的“像牲口一样活下去”,是感动全篇的力量。谢晋一直有演员伯乐的美誉,在本片中再一次被印证。
我猜想谢晋拍摄《芙蓉镇》时,他的身份地位已允许他做一次决然的而非保守的良心回望。这难得的回望在当时引起了怎样的波澜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它一定触动了那些经历过的人,不管是受难的,还是得宠的。在观影当中,我听到了后排一位年长阿姨的叹息和哭声,她并非为情节感动,或许是被往事触动吧。它也不是只为经历者熨伤,它同样打动了我们。它表现出的勇气和完美,让我们这些影迷相信,我们的电影同样值得尊敬,即便它现在依然孱弱,依然被紧束。
谢晋导演的辞世,却促成了我们对他的了解的开始。虽然还很幼稚,但我更愿意美好地相信,这是一次进入前的立此存照。谨以此文向谢晋导演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