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包头东河区政府工作报告范例,工作回顾详情

时间:01-16编辑:佚名 工作报告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包头市东河区最新或2022(历届)年政府工作报告最新全文

  ——最新或2022(历届)年1月9日在包头市东河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

  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包头市东河区人民政府代区长 雷殿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东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二五”时期工作回顾

  五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政协支持监督下,紧紧围绕“1427”发展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抢抓北梁棚改新机遇,东河区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阶段。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510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三位,是“十一五”末的1.5倍,年均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4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3倍,年均增长1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25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年均增长11.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35000元和18000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和1.6倍,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5%。五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058亿元,实施重大项目229个,带动投资消费稳步增长;兑现电价、铝水补贴等扶持资金4.5亿元,有效助推企业生产经营;累计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7亿元,向上争取各类专项资金56亿元,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包铝50万吨高端合金铝和3×35万千瓦自备机组项目开工建设,建成后相当于再建一个包铝;110万吨煤电铝一体化项目成功签约,建成后将成为自治区重要的煤电铝一体化产业基地;盛泰180万只铝轮毂、天成42万吨铝板带生产稳定,铝水资源全部实现就地转化;平远物资30万吨废钢回收利用、汇泽铝业15万吨再生铝型材扩建等再生资源项目进展顺利,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稳步发展。服务业活力增强。包头茂业购物中心、维多利大商城、蓝泽大金城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进展顺利,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维多利新天地建成运营;中福石油加油站、包头物资集团液化天然气等项目有序推进;建立“老包头”批发网,鹿王、正北等35家企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年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北梁古民居保护区、莲花山旅游景区等项目加快实施,“老包头”庙会、南海湿地风情节等系列节庆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6家,金融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建日光温室1.2万亩,新增、改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2万亩,蔬菜总播面积达4.8万亩,年产达31万吨,培育蔬菜商品种苗7500万株,建成全市最大的蔬菜生产、育苗基地;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16家、产品131类,创建名优品牌30个,成功获批国家第八批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培育华鹿、南星、祥利丰等龙头企业15户,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协会、合作社194个,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市第一。经过五年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1.4:39.4:59.2调整为“十二五”末的1.4:33:65.6,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北梁棚改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完成5.7万户居民搬迁任务,规划面积4.78平方公里的北梁新区基本建成,新建、回购安置房4.45万套,建成3.02万套,水电气暖等基础配套设施和教育、文卫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启动北梁腾空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2条主干道全面开工,井坪公园、大水卜洞公园建成开放,转龙藏公园正在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展现现代风貌的老北梁“新画卷”正在铺开。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启动“三个二里半”地区、上下古城湾村等4个棚户区改造,推进河东镇11个城中村(城边村)改造,建成银匠窑、郑二窑等村民安置房22.4万平方米;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投资5.32亿元建成达标村26个、打造高标准示范村12个,改造危房2793户、硬化街巷113公里,惠及农村人口5.97万人;实施百姓“暖房”工程,完成老旧小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04万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全面提升。完成巴彦塔拉大街综合改造和G6高速、110国道(东河段)改扩建工程,新建青山路、站北路两条城市主干道,打通康复路、耐火厂路等14条断头路,城区人均道路面积由“十一五”末的8.5平方米增加到“十二五”末的11.9平方米;新建供水管线97公里,新建扩建变电站5座,建成燃气管网77.6公里,燃气管网覆盖率达75%,新建改造供热管网219公里,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4.6%,水、电、气、热均实现“双源”保障。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餐饮业炉灶油烟治理、加油站油气回收综合治理,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71家、拆除燃煤锅炉430台;实施五当沟、壕赖沟地质生态恢复工程,南海湿地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推进 “三线”生态综合治理和大青山南坡、六大重点区域绿化,建成绿色长廊40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21.5%增加到“十二五”末的24.3%;完成人民公园改造,新建银匠窑广场等公园广场7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6%。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成效明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22项,精简幅度达73%;梳理行政权力事项3339项,建立行政权力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实施 “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商事制度改革,最新或2022(历届)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6833户,同比增长41%。非公经济活力增强。成立了非公经济指导服务中心和民间商会互助合作社,非公经济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成森都碳素股权改造,巴彦塔拉老工业区成功获批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完成城区14户老企业转型升级,认定国家驰名商标7件、自治区著名商标18件、包头市知名商标34件,骑士乳业在“新三板”成功上市,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城市管理不断创新。创建8条景观示范街,推行网格化管理;建立“委托执法、分片负责”的违法建设管控机制,打击违法建设1247处、拆除面积19万平方米;规范建筑垃圾管理;公开招标清运公司,实行定点消纳处置;开展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改革,245个小区实现物业管理;成立惠民清洁公司,推进环卫市场化运行。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开展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率达100%;试行“土地入股”和农民住房抵押、担保、转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基层管理不断加强。全面推行“精街道、强社区、促服务”管理体制改革,建成800平方米以上社区服务中心23个,46名表现突出的社区干部享受事业单位工资待遇;成立区直管社区5个,创新社区管理模式。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创业就业力度加大。“十二五”期间,年均新增就业1万人、农民转移就业1.3万人,通过公益岗位、社保补贴扶持安置北梁搬迁居民、就业困难人员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累计组织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2.3万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亿元,有效助推大众创业。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全区城乡居民医疗、养老参保人数分别达12.9万人、8.4万人,其中北梁搬迁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0%和100%;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由1201元/月提高到1994元/月;累计发放救助金7.1亿元,发放冬季暖心煤2万吨,城乡贫困人口脱贫1362户。教育基础不断夯实。累计投入7.3亿元,完成校舍安全加固工程16万平方米,新改扩建中小学23所,新建、回购幼儿园15所,建成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重点师范院校直聘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教师664人。公共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建成村文化室25个,实施广播“村村响”工程35个,安装卫星电视“户户通”设备20729套,文化馆实现免费开放,图书馆即将投入使用,大型电视连续剧《安居》拍摄完成。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趋完善。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个、乡镇卫生院1个,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新农合筹资标准达499元/人·年,累计报销1.28亿元、受益农民12万人次;开展“一杯奶”等计生惠民工程,累计受益群众5.7万人次。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安装视频监控365个,公共安全工作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畅通有序的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自治区、包头市交办信访案件办结率达100%、区本级受理案件办结率达90%以上;加大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消防安全防控力度,安全生产事故和死亡人数连续五年实现“双下降”。

  ——政府建设不断加强。全力推进法治、诚信、高效政府建设,建立区人大、政协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制度,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监督;严格执行重大事项依法决策程序,支持法检两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五年来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65件、政协委员提案595件。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上级相关配套规定,清理超标公务用车143辆、办公用房9500 多平方米;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等相关监督制度,区本级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全部公开,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得到保障。

  同时,人民武装、妇女儿童、双拥、人防、统计等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驻区医院、院校、供水、供电、通讯、铁路、民航等单位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东河区的改革发展稳定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自治区的关怀,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区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监督,得益于全区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这些成绩更是在区委领导下,以文煜书记任区长期间带领全区54万各族群众迎难而上、拼搏奋战取得的。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界、人民团体,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东河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还存在产业产品单一、链条较短、附加值较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等问题。二是城乡面貌有待于改善。还存在主城区功能不完善、品质不高,城乡环境卫生较差等问题。三是民生保障有待于加强。还存在待就业人口多、贫困人口多、低收入人群较大等问题。四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还存在筹资能力不强、融资渠道不宽、刚性支出压力较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区政府一定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会、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区委九届六次党代会议精神及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包头市“6521”战略定位、区“5431”发展定位,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面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建设“五个基地”,着力打造“一轴三区”,着力优化“三个环境”,着力创建“一个示范区”,实现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目标。

  “五个基地”:是指打造千亿元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基地;建成立足包头市、辐射自治区中西部的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成集仓储、加工、运输、配送于一体的中西部现代综合物流产业基地;建成保障包头、服务呼包鄂、面向华北的绿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配送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建成自治区中西部文化旅游产业基地。

  “一轴三区”:是指沿巴彦塔拉大街打造娱乐购物、金融商务、政务服务融合发展的城市中轴线;北部打造西北乃至全国知名的、古城风韵与现代气息相融汇的特色功能区;南部打造集湿地生态旅游和空港物流同步发展的特色功能区;东部打造新型工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特色功能区。

  “三个环境”:是指着力优化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着力优化社会和谐稳定环境,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一个示范区”:是指创建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

  总体目标是: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左右和9%左右,到最新或2022(历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更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推进六项任务:

  一是坚持创新发展,打造活力东河。把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推进产业创新,加快推进煤电铝及深加工一体化产业,提档升级交通运输、物流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推进金融创新,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推进发展机制创新,借助打造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契机,推进产城融合、投融资、土地要素、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重点领域改革,加快非公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信息化创新,实施“互联网+”计划。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步伐,提升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二是坚持协调发展,打造宜居东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城市棚户区(城边村、城中村)和城乡危房改造投入力度,加快道路交通、综合管廊、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以及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同步提升。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巩固和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挖掘东河地域文化资源,突出发展五大宗教文化、晋商文化、民俗文化等。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建立完善军地联动协调机制,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亮丽东河。推进钢铁、铝、废旧汽车、废旧家电拆解等循环产业入园集聚发展,打造国家级“城市矿产”基地。探索建立“互联网+分类回收”体系,加快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应用,打造绿色循环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治气、减煤、降尘、控车、严管”模式,不断优化大气环境。深入推动重点区域绿化,加强国家黄河湿地公园、南海湿地保护和利用,加快完成东河、西河、西井湾整治及东兴地区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工程,大力优化生态环境。倡导绿色生活理念,让绿色低碳、文明健康消费理念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四是坚持开放发展,打造宜商东河。着力创新招商方式,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集群化招商,积极推动大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生产基地,推动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配合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形成东接京津冀,西达银川、兰州,北通俄蒙,南连包海大通道的开放格局。加强与呼包鄂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更加优质的安商稳商环境。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打造幸福东河。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攻坚工程,建立完善困难群体解困救助机制,着力解决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生产生活困难。实施创业就业引领工程,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推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自治区统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健康东河建设。全力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实施教育优先战略,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

  六是坚持和谐发展,打造平安东河。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深化“精街道、强社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入学、住房、就医、社会保障等实际问题。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引导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在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最新或2022(历届)年工作安排

  最新或2022(历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部署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意义重大。综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区内外发展态势,结合我区的发展基础和新的增长因素,确定最新或2022(历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9%。

  实现最新或2022(历届)年奋斗目标,需要我们积极策划,科学引领,精准发力,全力构筑新优势、实现新发展。今年全面启动北梁腾空区建设,大力实施主城区改造提升工程,城市立体综合交通枢纽4月份在我区开工建设,包铝二期60万吨电解铝项目破土动工,南海湿地和周边地区保护开发以及“十个全覆盖”工程继续实施。为此,我区组织策划重点项目182个,年内计划投资259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94个,年内计划投资219亿元,并将最新或2022(历届)年确定为我区“重大项目建设年”。重点在八个方面实现新突破:

  (一)在做大工业总量、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相结合,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进主导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组织实施重点工业项目33个,年内计划投资68亿元。

  壮大工业经济规模。着力建设千亿元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包铝50万吨高端合金铝和3×35万千瓦自备机组续建项目建设,二期60万吨合金铝和配套机组项目开工,盛泰540万只铝轮毂扩能改造、呼铁山桥高铁装备等项目投产达效,打造煤电铝加一体化产业基地。加快城市矿产园区建设,推进平远物资30万吨废钢回收加工利用项目建设,引进以深圳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总投资15亿元的5个循环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城市矿产基地。鼓励支持鹿王羊绒、骆驼酒业等规模以上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对外开拓市场等途径发展壮大。

  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围绕铝电一体化和铝后深加工产业链,加强与铝合金研究机构合作,组建“包头铝合金研究院”,高标准规划建设铝产业基地;引进板、带、箔、汽车组件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铝后深加工企业,提高铝水就地转化率,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借助包头工业城市优势,构筑废钢铁加工利用、再生铝利用、废旧电子电器拆解、报废汽车拆解利用四条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扶持企业稳步发展。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生产成本行动,通过争取铝水补贴、取消部分行政性收费、落实中央精简归并“五险一金”政策、自治区实施蒙西电网输配电价改革等措施,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但暂时存在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银企对接、协作配套等打包方式,帮助企业稳定生产经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园区考核管理制度,提高园区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在提高第三产业服务能力、增强竞争力上实现新突破

  继续发挥我区服务业发展优势,深入挖掘潜力,整合存量,扩大增量,打造特色,提升整体竞争力。组织实施重点服务业项目19个,年内计划投资33亿元。

  提高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依托老包头传统商业优势,出台支持服务业发展政策,保护老品牌,加快老商贸体转型升级,力争批发零售额突破700亿元。加快推进豪德贸易商贸区扩建等项目,规划建设花鸟鱼虫、便民农贸等一批专业市场,实现经营商户进市场,彻底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加快华资40万吨国储糖、中石化4万立方米油库等6个项目建设,打造集仓储、运输于一体的综合物流产业基地。

  推动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推进包头茂业购物中心、维多利大商城、蓝泽大金城、华冠广场4个总面积140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区域性消费中心。打造有影响的电商交易平台,提高同城配送能力,支持“联银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做大做强。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入驻,完善地区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依托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和机场改扩建,规划建设空港物流园和商贸、会展、金融服务等功能区。

  打造文化生态旅游新品牌。深入挖掘北梁三百年历史文化,推进北梁古民居保护区等项目建设,打造“西口名城老包头”旅游品牌;推动莲花山旅游景区和南海湖开发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新建5个星级农家乐,开展果蔬采摘等体验项目,打造“田园风光”旅游品牌。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构筑“南海—五大宗教—农业观光体验—莲花山”一日游精品线路,打造具有东河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休闲度假基地。

  (三)在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绿色、高效、规模、集约”理念引领发展,全力打造绿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配送和休闲观光农业基地。组织实施重点农业项目17个,年内计划投资17亿元。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整合各类涉农支农资金,发挥金融支撑作用和农民、企业主体作用,流转土地3000亩,重点建设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快华鹿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及交易平台、祥利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等项目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新增认证主体6家。继续扩大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覆盖面,建成生产追溯基地5个。推广蔬菜种植新技术,新建植物医疗机构4家,提高质量监管和技术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年内投资3亿元,继续实施农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完成小巴拉盖、大巴拉盖、土合气等14个村提标升级和南海、邓家营、壕赖沟、河北村4个城中村(城边村)达标覆盖。完善设施蔬菜集中区域路网建设,新修田间道路13公里。推进省道315、南绕城公路(东河段)改扩建,带动南部沿路各村产业发展。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搭建农业融资综合服务平台,加大华鹿、南星等现代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家庭农场、采摘观光园和特色农家乐、渔家乐,切实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全面落实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保障农民政策性收入。加大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和失地农民转岗创业扶持力度,年内培训农民1000人,帮助农民提高技能,实现稳定增收。

  (四)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科学、吸纳力强的城市建设要求,着力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组织实施重点城建项目43个,年内计划投资57亿元。

  注重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按照“一轴三区” 的城市功能布局,高起点规划建设南海景区、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周边地区、北梁腾空区、沙尔沁地区等区域;加强重点区域、标志性建筑的城市设计,推进主城区提档升级。启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三规合一”,保持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执行最严格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着力解决土地闲置问题,实现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提升主城区建设品质。推进北绕城公路、110国道(东河段)“平改立工程”建设,打通地毯厂路等6条断头路,形成“六横四纵”城市路网体系;改扩建西河东路等12条街巷,改善城区微循环。完善“四供两排”管网体系,新建改造供水、供热、供气管线190公里。开展节点绿化亮化,新建公园广场3处,实施站北路等15条道路绿化、芳草路等66条街巷亮化工程,启动东河河道二期、西河、西井湾河道整治工程,打造水域景观,提升主城区品质。

  加快北梁腾空区建设。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快实施外环路等21条道路及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四、五期13803套安置房项目建设;启动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区、商贸综合体、包头老字号一条街、九行十六社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老城风韵浓厚、现代气息强烈的城市新地标。

  启动南海区域整体开发。年内投资5亿元,高标准建设南海湿地风景区,重点推进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黄河湿地博物馆、南海湿地婚庆文化产业园、南海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5A级景区。抓住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交通流、客货流、资金流等机遇,大手笔、高起点规划建设周边地区,打造集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休闲度假、空港物流、商务会展为一体的城市新片区。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打造公园路、内环路等6条景观示范街和8条文明小街巷;建立“智慧城市”管理数字化指挥调度子平台,对全区90条道路实施分类管理;推广北梁新区物业管理模式,老旧小区专业化、准物业化管理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严厉管控违规建设,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五)在培育发展新动能、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我区经济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打造非公经济示范区。更加注重和支持非公企业发展,优先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基础设施、文化旅游、公共设施建设,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推进企业协作配套,鼓励中小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加强协作,互为原料、互为产品,提升产业间的依存度和企业抗风险能力。结合巴彦塔拉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快完成老城区企业转型升级。设立专项奖励资金500万元,用于培育一批纳税企业大户,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培养一批在自治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家,打造一批驰名、著名商标,帮扶一批上市企业,每个上市企业我区在上级奖励基础上再奖励50万元,全力打造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

  推进简政放权。行政审批事项再精简10%,审批要件再精简30%,审批时限再压缩20%;建立权责清单,明确监管责任,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到社区集中办理,提高行政效率。巩固完善商事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培植市场主体;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探索综合执法;建立信用清单目录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

  创新投融资方式。制定“一企一策”“一类一策”帮扶方案,助推鹿王羊绒、骆驼酒业、悠然科技、山川圣阳等一批企业挂牌上市。搭建以政府为主导,银行、保险等机构参与的融资平台,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等融资难问题;积极与各银行、基金、证券等金融机构合作,引入各类产业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争取发行企业债和项目收益债;探索建立中小企业贷款履约保险平台,运用履约保险、金融担保等手段,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成功率。对区属国有资产进行优化重组,打造复兴、棚改、城投三大区级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采用“PPP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保障政府投资项目顺利实施;完善政府金融顾问制度,吸纳一批实战经验丰富的高端金融人才,提升金融运作能力。

  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愿流转,探索更为灵活、利于生产、集中连片的土地流转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强化“公司+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鼓励村“两委”组建经济主体、成立专业合作社,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六)在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建立覆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发展环境。组织实施重点公共服务项目33个,年内计划投资8亿元。

  推动教育快速发展。通过争取政策性资金、融资租赁等方式,新建回民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完全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加快校园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启动“三通两平台”项目。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打造品牌学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免费开放图书馆,建设全民健身中心,改造村文化室6个。开展“三下乡”“文化走亲”“文化专家到基层”系列活动60场,“乐享西口情”文化主题活动300场,基层电影放映1000场,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成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项目建设。整合区内医疗资源,组建区域“医联体”,推广“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分级治疗模式。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推进医师多点执业,优化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全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30%以上。鼓励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提高民营医疗机构病床数在全区总病床数比例。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孩政策,兑现各项计生惠民政策,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均衡化发展。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深化“精街道、强社区、促服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年内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全部达到300平米以上,增强社区服务能力;着重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新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个。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加强禁毒工作,完成公安业务技术用房、看守所和派出所等项目建设,在老旧小区、城市出入口新建2400个监控探头。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坚决防止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进民族宗教和顺发展。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七)在推动民生改善、增加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精准发力、发展惠民,全力实施“七大民生工程”,提升全区人民幸福指数。组织实施重点民生项目37个,年内计划投资76亿元。

  全力实施创业就业工程。开工建设4万平方米的北梁失业人员创业实训基地;鼓励扶持5个市场经营主体成为失业人员创业园,提供就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加快家庭服务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聚合孵化服务企业50家。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800万元、社保补贴3000万元,滚动开发北梁公益岗位1510个,组织创业培训1300人次,全年实现新增就业1万人。

  全力实施百姓安居工程。计划三年时间,完成全区剩余8656户棚户区改造,年内完成3462户棚户区改造任务。计划两年时间,完成剩余380万平方米、96个居民小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年内完成50%改造任务。

  全力实施扶贫攻坚工程。继续实施“三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工程和第四个“千户帮扶工程”,采取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等方式,推动杨圪楞等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和金融扶贫项目,实现1800户、2800名贫困人口脱贫。

  全力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快失地农民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坚持“一企一策”“对症下药”,积极稳妥化解“僵尸企业”社会保险问题。规范管理城乡低保,统筹抓好临时救助、五保救助、救灾救济工作,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全力实施蓝天绿水青山工程。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重点推进包铝自备电厂煤场全封闭、森都碳素烟气治理、东华热电超低排放等工程,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建设,全年二级良好天数增加11天,达到230天。推进水污染防治计划,实施加通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东兴地区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完成东、西水质净化厂连通工程,完善铝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保障区域水源质量。继续巩固大青山南坡绿化、“三线”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抓好六大重点区域绿化,年内完成绿化面积3000亩,着力优化城乡生态环境。

  全力实施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深入推进城区环卫作业产业化、市场化,推广“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垃圾清运模式,实现精细化管理。建立以财政投入和农户适当负担,企业及专业公司等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推动河东镇污水管网、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和沙尔沁区域垃圾转运站项目建设,形成“户集、村收、镇运、区处理”的“四级”城乡环卫一体化清运模式,实现城乡环境卫生明显改善。

  全力实施全民健康工程。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食品药品安全监督网,健全食品安全追溯及检验检测体系,对14家大中型超市、2家大型集贸市场实行电子监控,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体系。实施老旧小区管道直饮水工程,新增受益群众20万人。

  (八)在依法行政、打造阳光透明政务环境上实现新突破

  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坚决拥护区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政令畅通。自觉接受区人大、政协的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支持法检两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程序。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营造良好依法行政环境。

  提高执行力落实力。继续发扬北梁棚改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谋划好每一项工作、落实好每一项任务;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组织实施好重大项目建设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带着感情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改善民生,建立民生热线,第一时间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坚决做到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零干扰,塑造高效务实政府形象。

  严格守纪律讲规矩。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坚决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上级配套规定,完成公务用车制度改革,降低行政运行成本。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一岗双责”和廉政风险防控责任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透明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蓝图绘就,重在落实。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凝心聚力,创新突破,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术 语 解 释

  “8337”发展思路:指八个发展定位: 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建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建成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三个着力: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七项重点工作: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做好“三农三牧”工作;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改善民生和社会管理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6521”发展定位: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上对“5421”战略定位进行丰富、完善和提升,确立了“6521”战略定位,即建设稀土新材料基地、新型冶金基地、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基地、新型煤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的“六个基地”的产业定位;建设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新型产融结合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的“五个中心”的区域定位;建设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两个屏障”的功能定位;打造内蒙古向北、向西开放战略支点的“一个支点”的开放定位。

  “四个全面”: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六大重点区域绿化”:指实施公路、村屯、厂矿园区、城镇周边、大青山和黄河北岸绿化。

  “五个一批”:指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平改立工程”:指将铁路与公路在平地上的交叉改为立交桥式交叉,以减少交通压力及事故发生频次。110国道“平改立”工程是指将110国道与包环铁路平地交叉节点改为立交桥式交叉节点。

  “新三板”: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由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督管理,继上交所、深交所之后的第三个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的公开转让、融资、并购等相关业务提供服务的平台。

  “城市矿产”: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在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稀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和应用的过程,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新形态、新业态,已经成为国家和自治区重要发展战略。

  “六横四纵”:“六横”为南绕城公路、站南路、站北路、巴彦塔拉大街、青山路、110国道;“四纵”为工业区东路、副食品厂路、工业路、内环路。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九行十六社”:九行指皮毛行、杂货行、粮油行、钱行、当行、六陈行、牲畜行、蒙古行、货店行。十六社指成衣社、威镇社、集义社、义合社、鲁班社、义仙社、合义社、清水社、仙翁社、金炉社、毡毯社、绘仙社、仙翁合义社、得胜社、净发社、恒山社。

  “PPP模式”:又称为公私合营模式,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为了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或是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彼此之间形成一种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并通过签署合同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顺利完成,最终使合作各方达到比预期单独行动更为有利的结果。

  “医联体”:即医疗联合体,是将同一个区域内的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由一所三级医院,联合若干所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目的是引导患者分层次就医。

  “千户帮扶工程”:以物质性、服务性、专项帮扶等多种形式帮扶城乡贫困户脱贫。

  “三通两平台”:是指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