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关于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01-11编辑:佚名 工作报告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1

精准扶贫是当下农村工作的一个焦点。本文以东海县精准扶贫工作为例,了解精准扶贫工作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为促进精准扶贫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东海县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20xx年,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新一轮扶贫开发和脱贫奔小康工程部署,围绕促进“六大片区”发展,集全省之力进行重点扶贫,东海县石梁河库区作为省重点扶贫片区之一,主要包括石梁河镇、温泉镇、青湖镇、黄川镇和李埝乡(含李埝林场)共5个乡镇(场)、95个行政村,总面积达到493.37平方公里。库区总户数7.1万户,总人口27.75万人,分别占全县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0%和28.9%;耕地面积39.71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1%。通过新一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万户、3.59万人,占全县全部贫困农户和贫困人口的33%和34%;经济薄弱村31个,占全县经济薄弱村总数的48%。为加快库区整体脱贫奔小康工程,东海县整合全县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通过结对帮扶、金融帮扶、产业帮扶、项目帮扶、社会帮扶和外派劳务帮扶等措施重点扶持,目前区内基本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经济薄弱村全面实现新“八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基本确立的目标。

二、 精准扶贫的做法

(一)抓机制创新,精准确定帮扶对象。强化建档立卡管理措施,通过摸底排查,精准识别帮扶对象、精细落实帮扶责任、精确实施帮扶项目。按“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的原则,健全低收入农户信息管理系统, 确保做到工作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和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和帮扶项目“三落实”,“五个一”、 五个“全覆盖”工作机制实施到位。20xx年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新一轮脱贫奔小康战略部署,农开局按照省局要求积极创新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结合新机制,探索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的有效途径,全面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和丘陵山区项目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当地政府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试点工作。要求农业龙头企业帮扶低收入农户不少于4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少于3户。

(二)抓村企共建,精准实施社会帮扶。在省市县机关单位参加帮扶的基础上,再通过省“五方挂钩”帮扶协调小组、市委驻东海扶贫工作队及县有关部门,组织动员30家规模以上企业和社会组织,与没有达到新“八有”的经济薄弱村结对,力争每个经济薄弱村有一名县级领导挂包、二个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三个机关单位帮扶,形成6+1帮扶机制。20xx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帮扶对象形成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种养殖项目;吸纳低收入农户务工就业,接受技能培训;采取流转土地、土地入股、订单收购农产品或其他方式资助低收入农户,共帮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数140户。

(三)抓项目带动,精准实施产业帮扶。近两年来,根据省、市关于加快集中连片地区扶贫开发的决策精神,该县创新思路、加强扶持,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扎实做好石梁河库区的连片开发工作,一大批项目投入到库区扶贫建设中、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扶持特色产业发展,为库区群众增收致富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做出了贡献。20xx年省石梁河库区(东海片)整体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计划安排项目81个,总投资9.1亿元,到位资金3.57亿元,实施项目总量比去年多、推进速度比去年快、到位帮扶资金比去年多。东海县农开局根据上级要求,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20xx—20xx年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资金12433.5万元,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0.87万亩,其中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7.5万亩,涉及40个行政村,农户26600户(其中贫困户155户),人口10.64万人,扶持了优质稻米、晚秋黄梨、设施葡萄、优质核桃、生态观光园、现代农业园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共开挖疏浚渠道247公里,衬砌渠道243千米,埋设管道0.71千米,新建改建电灌站30座,机电井17眼,拦水坝1座,新建桥涵闸等水利配套建筑物6692座,建设水泥路155千米,砂石路52千米,营造农田防护林网1800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0项,培训农民14000人次。项目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速了库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四)抓平台建设,精准实施金融帮扶。着重打造两大平台:一是建立扶贫开发就业创业基金,打造低收入人口外派劳务帮扶平台。按照创新扶贫体制机制要求,整合省财政奖补资金、县财政扶贫资金、帮扶工作队扶贫资金,成立“东海县扶贫开发就业创业基金”,为全县基本具备出国劳务条件的低收入农户,搭建资金技术服务平台。二是建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基金,打造特困家庭发展生产融资平台。计划筹措部分资金作为扶贫小额贷款风险基金,对部分没有抵押物,或缺乏必要信用担保的特困农户,在使用扶贫小额贷款过程中,出现的特定风险给予一定补偿,为低收入农户在发展致富产业过程中提供资金支持。

三、 存在的问题

(一) 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石梁河库区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多数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农民素质偏低也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一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给精准识别增加难度;二是部分群众对贫困识别工作不了解,对精准扶贫的目标和要求不明确,造成有些家庭户对入户调查工作不支持,严重影响精准识别工作推进。

(二) 思想观念守旧。东海县石梁河库区内虽民风淳朴,但缺乏经商理念和途径,与外界交往不多,扶贫停留在送钱送物等短暂行为上。个别贫困人口懒惰成性,只等政府救济,不愿意吃苦发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给扶贫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还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扶贫措施不得力,对解决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

(三)资金紧缺,影响精准帮扶的项目实施。一是资金不足,项目安排有限。贫困村所需要扶持的项目多资金量大,而每年有关扶贫下达的专项财政资金有限,无法满足贫困村扶持需求。二是部门整合资金难度大,资金下达渠道不统一,扶贫政策不统一,在扶贫中又缺乏统一的规划,不利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的开展。虽然贫困村都有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挂点联系,有不少单位资金有限,没有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机制没有真正落实。

四、推进精准扶贫的几点建议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坚持扶真贫、真扶贫,实行精准扶贫,提高扶贫实效,势在必行。通过走访调研,认为扶贫任务任重道远,扶贫重在扶志,强化脱贫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处于贫困线的群众早日脱贫,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为此,下一步有必要做细、做实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扶贫措施要得力,确保扶贫方式精准。抓住转变方式、强化“造血”、加大投入、整合力量四个关键,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要求,逐村逐户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明确帮扶责任人、帮扶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号准病脉、开好处方、抓出良药,提高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注重扶贫项目拉动,引导贫困农户广泛参与,增加农产品生产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不断夯实脱贫致富的基础。

(二) 有的放矢,确保扶贫内容精准。精准帮扶,就是要消除输血式扶贫的弊端,创新造血式扶贫的方式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即使“输血”,前提也必须是为了“造血”,为“输血”而“输血”弄不好还会事与愿违。根据建档立卡上的致贫原因,确定扶贫内容。如因病致贫需要资金扶持的,就进行资金扶持;对缺乏技术,缺少致富门路的,对其制定技能培训方案,帮助其发展种养等致富产业等,对不同的人实行分门别类地指导,确保扶贫的效果和效率。

(三)落实资金,确保扶贫资金投入精准。建议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对扶贫资金使用进行统一规划,加快贫困村项目建设进度,同时出台硬性文件规定,要求全县各部门在编制规划上报建设项目时重点倾斜安排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开发等项目建设,建立“三位一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大扶贫格局。二是认真做好扶贫贷款和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要有计划地发放扶贫到户贷款,兑现贴息资金,计划申请龙头企业贴息贷款;按计划申报互助金试点贫困村。三是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将扶贫培训、就业创业基金、互助金试点、社会帮扶等扶贫项目精准扶贫到贫困户和贫困村。

(四)建设好村级领导班子,树立带头致富榜样。贫困村能否脱贫,村级领导班子和村民的素质提高是关键。必须把那些有开拓精神、有经济头脑、善于为百姓办事、敢于负责担当的能人选拔进村两委班子,建设一支牢靠的扶贫工作队,为农民致富带好头,树榜样。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2

百色市位于广西西部,北与贵州接壤,西与云南毗邻,东与南宁相连,南与越南交界,全市辖12个县(区)135个乡(镇、街道),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山区占总面积的95.4%,总人口400多万人,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百色是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之一,有9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个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区)、506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重点村,贫困问题涉及广、程度深、人数多,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目前仍有贫困人口102.4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25.5%,占全区贫困人口的16.3%。贫困人口中:居住在石漠化大石山区的,约占65%;特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约占10%;交通不便、边远山区的,约占15%;边境一线的,约占10%。在全市3223所各级各类学校(含区直及高校)约80.7万在校生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在校生就有14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7.3%,比重相当大,教育扶贫成为百色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百色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百色市委、市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以落实教育惠民政策、提升资助保障水平、提高资助覆盖面为重点,以探索创办职业教育扶贫班为突破口,以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基础,全面推进教育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将 “十二五”期间百色市教育扶贫工作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百色市教育扶贫取得的成效

(一)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为落实好国家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确保每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依据相关政策,百色市及所辖12个县(区)均设有学生资助管理办公室,人员编制和经费、办公场地、必要的工作条件等得到有效落实,初步实现职业化和专业化。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贫困学生资助项目包括:学前教育入园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免学费、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大学贫困新生上大学路费补助、高校本专科生助学金、高等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助学贷款代偿等,资助所需资金绝大部分由中央和自治区下达,市、县(区)按一定比例配套资金。此外,百色市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于20xx年成立百色市教育基金会,募集善款物资积极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贫困学生资助资金全面有效落实。20xx-20xx年,百色市共筹集中央、自治区、市、县(区)各类教育资助资金17.1亿元,受益学生约208.3万人次。此外,20xx-20xx年共筹集社会资金2096.15万元,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和资助贫困学生,其中资助贫困学生超过1万人次;截至20xx年8月,全市已有8.2万多人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累计发放20xx年各项教育资助项目正在按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要求组织实施。

(三)实施职业教育扶贫计划成效显著。在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百色市职业教育“9+3”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十二五”以来,百色市着眼教育精准扶贫,突出抓好贫困县贫困户的重点扶持,重点办好一系列职业教育扶贫实验班、特色班,面向大石山区、边境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贫困家庭的初中毕业生招生,免费接收职业教育的学生,并推荐就业。创办了“506职业教育扶贫班”、“百川励志班”、“广西扶贫巾帼励志班”、“广西扶贫男儿自强班”、“隆林助学励志班”、“成美巾帼励志班”、“东盟民俗体育运动马术班”等十二种类型职业教育扶贫助学班。扶贫助学班的学生每年在享受国家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再享受每人每年2100元-5000元不等的生活费补助,保障接受全程免费职业教育,学到一技之长,走出大山就业创业,努力实现“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的。全市共有6050名学生通过百色市实施的职业教育扶贫班接受了职业教育。目前,部分学生已毕业并找到满意工作,或走向顶岗实习岗位。

(四)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20xx年以来,在中央、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百色市组织实施了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等10多个大类的教育专项工程,涉及12个县(区)近2000所学校,中央和自治区下达教育项目工程资金达16.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2亿元,自治区资金4.8亿元,加上地方投入资金2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我市贫困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五)多方筹措资金举办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20xx-20xx年,全市约95万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短期培训,如创业培训、边民培训、库区移民和失地农民职业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投入经费约1.6亿元。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创业激情。

二、百色市教育扶贫工作的主要经验及做法

(一)强化管理,推动学生资助工作常态化。

1.建立贫困生档案。为了及时了解掌握各县(区)中小学校困难家庭学生的状况,切实做到“应扶尽扶”,百色市统一要求对贫困学生建档立卡。要求学校收集贫困生信息档案,并明确规定,对所有享受补助的贫困学生都必须是从已经建立了贫困学生档案的数据库中筛选评定,且优先安排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贫困学生。目前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在校生共计140297人。

2.制定健全管理细则。根据国家、自治区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实际,百色市相应制定了各项学生资助项目资助管理办法、资助资金发放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确保全市学生资助工作规范、科学、有序地开展。

3.严格资助工作程序。一是做好政策宣传。利用“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月”,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各级各类学校对上级下达的资助名额、补助标准、办理程序、享受对象的条件以及相关要求,通过教职工会议、全校学生大会、班会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每一位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都吃透相关政策和有关规定,确保资助工作的“阳光”操作。二是组织好学生申请。由学生本人自愿提出申请,并填写申请表。附上由村民委出具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或其它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原因的证时材料。三是把关好拟资助对象的评定。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学校(或幼儿园)领导、学生家长和教师代表组成评审小组,按照资助条件对提出申请补助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拟定受助学生名单。四是做好公示。将初拟受助学生名单在校内宣传栏和学校大门外显眼处进行7天的张榜公示,同时拍照存档。公示期满无异议后,学校将公示结果情况书面上报教育部门资助管理中心备案。五是办好签领手续。助学金的发放登记表要求有学生和家长签字并捺手印,各栏目信息特别是学生姓名和金额不允许有涂改现象,一有涂改视为无效。经银行代发的助学金,学校要将银行代发清单收集存档、上报。六是做好材料归档。按要求收集学生资助的档案资料,确保学生资助档案资料完整、有效,同时归档科学规范。

4.加强督导检查工作。为了确保惠民政策不走样,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在各县(区)、学校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全市每年均组织两次以上学生资助工作专项督查,确保资助资金花在点子处,用在刀刃上。

(二)创新职教扶贫新思路促进教育精准扶贫。

“十二五”以来,根据百色的实际,在认真考察多年来劳务输出扶贫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促进贫困人口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为新视角,把教育扶贫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通过促进每个贫困家庭一人接受职业教育稳定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一形式,以开办各种“实验班”为载体,走发展职业教育解决贫困问题的新路子,使教育扶贫上升到精准扶贫的高度。

1.突出贫困县贫困户的重点扶持抓好各类培训。针对全市506个特困村开办扶贫实验班,举办了“506职业教育扶贫班”,与广东百川慈善基金会共同举办国家教育扶贫试点项目“百川励志班”,每年招收全市大石山区、边境地区、生态脆弱地区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1000名免费接受中职教育,并推荐就业。同时,针对贫困地区女童接受教育难的实际,在自治区扶贫办的支持下,开办了“广西扶贫巾帼励志班”,针对扶贫面窄、县(区)教育扶贫需求不同等因素,开办了“广西扶贫男儿自强班”,“隆林助学励志班”、“成美巾帼励志班”、“东盟民俗体育运动马术班”等十二种类型职业教育扶贫助学班。

2.壮大职业教育扶贫办班办学规模。为扩大职业教育扶贫班规模,百色市立足市场需求,制定了《百色市职业教育扶贫助学计划总体方案》(百政办发〔20xx〕58号),从20xx年起,在已实施的国家教育扶贫试点项目“百川励志班”、“506职业教育扶贫班”等四种类型助学班的基础上,重点办好一批与企业需求对接的扶贫班,使全市职业教育扶贫班达到16个类型,以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为主要对象,每年计划实现招生约6000多人,三年内实现1.7万人稳定转移就业,带动6万人以上人口脱贫。20xx年,16个类型的扶贫班共招收贫困家庭学生3750人。

3.搞好招生管理提高贫困生接受职业教育覆盖面。为了帮助初中毕业后希望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入学,近年来,全市组织一批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就业面广、就业率高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大篷车进校园”进行招生宣传,引导初中毕业生合理地选择就读学校、选修专业,为将来顺利就业创造条件。由于宣传到位,20xx年全市共招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0352人,完成自治区下达8600人的目标任务的120.4%。百色卫校开学时出现新生爆满,无法再接收的现象;市财经学校招生也比去年有大幅度的提高;凌云县职业学校全日制新生突破800人大关;靖西、德保、平果和隆林县职业学校的新生人数都比去年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教育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遇到的困难

(一)学生资助保障能力需要加强。目前,在百色市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和营养改善计划,全市12个县(区)只有7个县的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100%享受家庭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而另外5个属于国家集中连片开发的贫困县或自治区贫困县仅有65%左右的农村义务教育寄缩生享受补助,这给学校在寄宿生名额的分配时带来困难。营养改善计划还有3个县(区)未享受国家试点,9个试点县的实施范围仅为农村学校,而不是农村家庭,致使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村贫困家庭随迁子女因在城区学校就读而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一惠民政策。这种只以学校性质来确定补助对象的做法显失公平,且不能发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作用。另外,在我市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是贫困学生,但是,能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只有9个县的学生,每生每年享受1500元的生活补助费。在右江区、田东县、平果县及市直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国家助学金覆盖面只有20%。目前,这三个县及市直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有15254人,已享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有3050人,还有12204人未能享受国家助学金,未享受国家助学金人数占全市全日制在校生人数的50.2%。资助标准、资助范围还很有限。

(二)资助工作管理水平需要完善。一是学生资助宣传深度广度不够。部分学校对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不够重视,一些学校没有设学生资助宣传栏,学生、家长对资助政策知晓率不高。二是学生资助组织机构不健全。个别县学生资助工作人员太少,特别是有些学校没有成立学生资助办,没有安排固定的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导致资助工作档案资料收集不完整、学生资助评审过程不够规范、审核和回访受助学生的工作不到位、不按要求公示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资助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资助工作规范化程度不高。有些学校的学生资助工作绝大部分都由教师兼任,平时由于教学工作忙,难以兼顾资助工作,加上缺乏财务知识,学生资助项目和营养餐管理不规范,账目不清晰,未能做到专项列支、分账核算。

(三)薄弱学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学校债务较多。一是全市多数县(区)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教学设备陈旧落后、教育信息化水平低、农村教师住房条件简陋等问题。据初步统计,百色市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乡镇公办幼儿园及县(区)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公用廉租房及产权型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需要资金累计约40亿元。另外,全市每年100所以上标准化学校建设、预置板和木瓦结构校舍改造重建、县级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以及百色中心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也都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建设,统筹协调发展。由于百色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对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后续投入保障能力严重不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步伐缓慢。二是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政策重点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尚需加强。在这种客观形势下,百色市中心城区多数高中学校为了加强建设,特别是为了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只得通过不同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截止20xx年9月底,我市中心城区高中学校负债总额达1.4222亿(其中银行贷款9860万)。比如,百色学院附中20xx年上划百色学院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学校办学规模没有重新核定,造成上级有关部门只能按20xx年以前的办学规模下拨生均办公经费(710元/年.生),学校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非常突出。

(四)教育精准扶贫未能实现对农村贫困劳动力扶持的“全覆盖”。一是由于农村贫困面大而散,基层工作人力不足等一些原因,全市建档立卡确定的贫困户没有能够实现百分之百的精准;二是由于脱贫指标的原因,一些相似于同一贫困线上的家庭人口(含部分返贫人口)没有能够及时统计,造成不少“边缘贫困户”的客观存在;三是由于扶贫政策和财力投入的原因,造成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难度大。

(五)农村强壮中、青年农民多数外出务工,组织群众开展培训工作难度大,加上在家务农人员文化水平低,集中培训效果不尽理想。

(六)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还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的职业农民还没有取得一种以上的农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育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在百色创建国家职业教育扶贫试验区。为更好地探索贫困革命老区和边境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扩大百色市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成效,建议在百色市设立国家职业教育扶贫试验区,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夯实职业教育扶贫工程的基础,重点支持兴建百色市级职业教育集中区,配备足够的实训设备,优化专业设置。帮助建立良好的职业院校合作和校企合作网络,充分发挥院校合作、校企合作的社会功能,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加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继续实行免学费和生活补助费全覆盖政策,将助学金标准从现在的每年1500元提高到每年3000元或更高的幅度。建立国家教育扶贫实验区学生资助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确保实验区各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要有效整合政府各部门的培训经费,统一开展有效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让更多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专业技能教育和培训并优先就业。

(二)建议进一步扩大学生资助政策覆盖范围。为了帮助因家庭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普及,贫困学生的资助应重点放在义务教育阶段,整合各项资助资金,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将百色市的田阳县、田林县、右江区、田东县、平果县等5县(区)的农村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比例也提高到100%,实现全覆盖。同时,改变以学校所在地为标准来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做法,将那些属于农村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纳入营养改善计划范围,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县级学校资助面为30-40%,市直学校资助面仅15-20%。大多数从县区到市直高中就读的贫困学生得不到资助,建议国家和自治区将百色市普通高中学生的资助比例提高到40%以上。对贫困地区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实行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全覆盖,并提高国家助学金标准。

(三)建议提高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补助标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自20xx年秋季学期实施以来,均是按每天每生补助3元(20xx年秋季学期起提高到4元),全年在校200天计的标准实施,由于近几年物价不断上涨,每餐4元,要让一名正在长身体的学生吃到一份营养搭配合理的营养餐,已经很困难。建议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天5元。

(四)请求加大对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的扶持力度。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对照《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全市农村中小学校舍缺额建筑面积165.8万平方米,需要资金23.2亿元;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规划涉及11所学校80多个单项工程,需要解决资金5.5亿元;规划110个乡镇各建设一所公办幼儿园,12个县(区)至少建设一所示范性幼儿园,需要解决资金8.8亿元;计划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公用廉租房3000套约15万㎡,解决近6000人的住宿困难,需要解决资金2亿元;计划建设产权型保障性住房1200套约8.5万㎡,解决1200户住宿困难,需要解决资金0.5亿元。以上项目需要国家帮助解决资金共40亿元,鉴于我市财力困难,垦求国家、自治区给予项目资金的支持。另外,鉴于学校为加强学校建设,特别是为了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只得通过不同渠道筹集办学经费而形成的债务,请求国家、自治区给予支持,逐步化解高中学校债务负担。

(五)建议出台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施细则。针对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过程存在一些误差和“边缘贫困”的客观实际,建议从自治区层面不断深化改革,出台并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细则,以便规范地方操作的客观性和统一性,确保贫困地区真正实现教育公平。

(六)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引导力度”,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额度。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的战略选择和重点工程,是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更是有中国特色农民发展道路的现实选择。建议中央和自治区一如既往地重视和关注“百色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这一富民工程,在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上给予更多的倾斜。

(七)加强培训后的跟踪指导和服务工作。引导农民将学到的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岗位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助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3

城步属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由于自然地理等因素,基础条件差,经济底子薄,贫困程度深,目前全县有127个贫困村,6.078万人(16313户)没有脱贫,扶贫工作十分艰巨,尽快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一直是城步梦寐以求的期待。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脱贫致富作为全县战略性任务来抓,用新认识、新理念、新举措、新作风务实推进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确保全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城步县创新脱贫开发的经验做法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任务更加艰巨,既需要政策扶持、财力支持、多方关注,更需要自力更生,挖掘潜力和抓住机遇。革命老区城步县努力克服区位劣势和财力瓶颈制约,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突出工作重点,发动群众创业,注重打基础,在精准扶贫、整村推进、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基础扶贫、社会扶贫等方面进行有利探索。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县领导带头办点示范制度,每名县级领导挂点1—2个贫困村开展扶贫帮困。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为扶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对本区域内脱贫解困负总责。把扶贫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贫困村驻村扶贫工作组全覆盖,考虑到城步县村多钱少等实际情况,实行分批落实,各包村联点单位一定三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落实具体责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行业部门切实发挥牵头作用,协调做好相关部门工作。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明确筹措扶持资金,每个贫困村2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确保100万元,各包村联点单位每年投入贫困村不低于2万元,并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行业资金,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

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建立“精准扶贫”绩效考评制度,将其纳入单位年度工作综合考核标准。由县绩效考核办牵头,县委组织部、县纪委(监察局)、县委督察室、县扶贫办组成扶贫工作考核办公室,对扶贫项目建设、资金管理、脱贫任务、工作成效等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对不重视扶贫工作的单位、驻村工作组、驻村队员实行责任追究,对扶贫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在产业扶贫项目上,采取“直接帮扶”、“入股帮扶”、“委托帮扶”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做大做强高山蔬菜、油茶林、笋竹林、中药材、苗乡水果、特色养殖等产业开发,帮助贫困农户增收脱贫。搞好重点产业扶贫项目的申报和实施,确保每年完成1万人脱贫任务。

四是做好基础扶贫项目和智力扶贫工作。做好以水、电、路、危房改造 、通讯等为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实现扶贫目标,包括实施项目的贫困村100%通砂石路、水泥路;做好贫困农户危房改造试点示范工程;解决贫困村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实施项目的贫困村农网改造全部完成;贫困村通讯、广播电视全覆盖。在做实智力扶贫上,做好教育科技扶贫项目,搞好贫困村村级学校维修改造;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人数1.2万人以上;实施“雨露计划”,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300—500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五是深入推进社会扶贫。做好社会扶贫项目,形成扶贫合力,构成专业、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扶贫工作格局。全县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开展驻村定点扶贫,分三年全覆盖115个贫困村。组织、引导民营企业参入扶贫开发,引导和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动员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扶贫济困,做到产业发展扶持到户、教育培训到户、危房改造资金直补到户、保障措施落实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户。

六是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全面推行扶贫资金使用、项目安排的公示制度,保证扶贫资金投入的公正性和透明度;强化对资金投入和项目的管理,资金必须按项目投入,项目必须服从扶贫开发规划,做到立项有论证和预算,项目实施中间有检查和监督,项目完工有验收和决算;进一步加强对扶贫资金的审计,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对检查审计出的问题,依法依规追究;改革资金投放制度,推进小额信贷扶贫。

七是因地制宜,选对路子。该县率先创新扶贫机制,组织127个县直单位、2000余名党员干部对127个贫困村,开展“每户贫困户一名干部、一个农民合作社或产业帮带人、一万元金融资金结对帮扶”的“三个一”结对帮扶精准扶贫工作,为广大贫困户配上强有力的“脱贫保姆”。

儒林镇白岩山村金秋梨产业基地,给村里的低保户席世洁带来了脱贫的曙光。他家里有4个病人,还有2个孩子读书,妻子长年打杂,一家人也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去年,在帮扶单位市人大的帮助下,村里集中扶贫资金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以每户2亩的标准为全村包括席世洁在内的116户贫困户,发展金秋梨种植262亩。有了这个“产业兜底”,席世洁一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人家种了的人说,一亩金秋梨一年能赚1万块,以后我们一家人的生活就不用愁了。”

八是因村施策找准办法。充分利用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专业合作社+金融扶贫+贫困农户”的扶贫模式;村里有龙头企业的,就巧借企业“导航”作用,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无论哪一种模式,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引导广大贫困户通过资金、土地、劳务入股等方式加入专业合作社,或自主发展产业等方式,走上脱贫之路。

茅坪镇联龙村有个葡萄专业合作社。村支两委班子带头,利用村里一块30年无人耕种的荒地种上了300多亩葡萄。依托合作社,贫困户廖德光种植葡萄12亩,年收入近4万元;贫困户廖德珍靠劳务4年入股2万多元,年年参与分红……全村21户贫困户,有17户贫困户以各种方式参与葡萄种植,共享产业效益。

九是开展单位定点,干部、村支结对帮扶。全县落实定点、定人、定责,实现127个贫困村1.6313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从帮发展产业、帮就业创业、帮完善保障、帮改善条件、帮提升后劲入手,做到“一村一套帮扶措施,一户一套帮扶办法”,加快贫困户脱贫致富。

十是突出重点,精准施策。1、着力解决就业难问题。一是提升扶贫对象就业技能,整合“雨露计划”等资源,实施就业扶贫培训工程,落实扶贫对象培训及生活补助政策,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一项职业技能。二是完善就业补贴政策。对纳入贫困人口连续就业的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给予扶贫岗位补贴。三是创新就业扶贫方式。创办公益性就业扶贫企业,同时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加大贫困人员就业扶持力度。2、着力解决增收难问题。一是实施产业奖补政策。鼓励和引导贫困群众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发展奶业、竹业、菜业、油茶林、金秋梨等优势农业产业。二是实施农业保险补贴政策。对贫困户养殖和种植政策,由政府整合资金投保,增强贫困户防灾、抗灾能力。三是实施产业帮带奖补。利用金融扶贫政策,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经营机制,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四是扶持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每年实施一批产业基地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扶持一批贫困户,能直接参与、直接受益、稳定增收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经营项目。

二、脱贫开发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高寒山区脱贫解困等项目的实施,不断加大贫困村道路建设、农田水利、人安饮水、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服务功能得到显著增强。

(二)产业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实施“两项制度”等产业帮扶项目,加大对延季蔬菜等特色产业扶持力度,20xx—20xx年精准帮扶资金投入资金1800多万元,有力推动了全县产业发展,巩固发展金银花等传统产业,如丹口镇竹岔村20xx年实施高寒山区扶贫项目过程中,县扶贫办根据实际情况帮助扩大种植规模,进行品种改良,修通机耕道,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到3000余亩,在市场行情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每斤鲜金银花利润仍有2元,种植户每户纯收入1—2万元,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按照“资金跟着扶贫对象走,扶贫对象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原则,推动项目效率最大化,采取入股帮扶方式,以合作社、企业为平台,帮助扶贫对象脱贫致富,20xx年着力解决好“谁去扶、怎么扶、扶得上”的问题,重点扶贫产业项目投向准确,带动有力,增收明显,先后带动4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催生了协会扶贫组织发展。出台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带动脱贫奔小康》的政策,采取以奖代补、贴息贷款扶持对特困户给予支持。

(三)规范了项目建设管理。为使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扶贫效益,每新增一轮扶贫村都要对村支两委干部、乡镇扶贫工作站站长、乡镇分管领导进行培训,由扶贫办上好项目实施课,请县检察院检察长上好法制课,湖南农大教授上好实用技术课。并在项目实施村张贴公告,告知村民扶贫资金的使用范围和禁止使用范围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把“三关”:一是项目申报关,要求项目村必须组织召开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会议,经村民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讨论同意,参会人员签字并形成会议纪要,经公示七日群众无异议后确定实施项目。二是项目实施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求必须通过预算后才能实施,1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支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组勘测设计并造具预算,报所在乡镇审核,县扶贫办备案;1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县扶贫办委托相关技术人员现场勘测、设计和预算,预算送县审计局预审;10-30万元的项目,由村支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组确定施工方,报县扶贫办审核备案;30万元以上的项目,一律实行招投标方式确定施工单位。三是项目验收、报账关,工程项目竣工后,由业主方组织群众代表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向县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5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支两委、驻村扶贫工作组、乡(镇)扶贫工作站进行验收;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项目由村支两委、驻村扶贫工作组、乡(镇)扶贫工作站、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共同验收;10万元以上的项目由村支两委、驻村扶贫工作组、乡(镇)扶贫工作站、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县审计局联合验收。

(四)夯实了精准扶贫基础。做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城步县积极开展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一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为确保对象识别真实、准确,结合实际确定了“四优先”、“十不准”原则,制定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整个扶贫对象识别过程始终坚持阳光操作,所有识别对象都通过村、乡、县三级公示,全县共识别出贫困人口16313户60780人,已全部录入全国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管理平台,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管理打好了基础。二是识别新一轮贫困村。省扶贫办下达城步县20xx—最新或2022(历届)年贫困村指标127个,按照“村委会自愿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公示申报、县扶贫办审核、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后提交县常委会审定公告、报省和市扶贫办备案”的程序,贫困村先由各乡镇进行评选公示,公示无异议后上报至县扶贫办审核,经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研究后提交县常委会审定,并在城步新闻网进行了公示,上报省、市扶贫办。

(五)扶贫成效显著。为构建大扶贫格局,全县各单位高度重视驻村扶贫工作,扶贫成效显著、亮点突出。如儒林镇芭蕉村,在县人大的帮扶下,有效整合资源,大力发展油茶林种植,现面积已达1000余亩,并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油茶加工厂,市场前景非常好,将带领扶贫对象3200人脱贫。县纪委扶贫点茅坪镇联龙村,领导注重实效,下村实地调研,充分利用气候优势,种植猕猴桃300多亩,培养大户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大古片区种植面积近2000亩,成为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迈开了产业化扶贫的新步伐。

三、解决城步县扶贫工作突出的问题及建议

(一)贫困村申报项目重基础设施轻产业发展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有的贫困村确实基础设施差,如南山镇双塘村、长安营乡横坡村、兰蓉乡黔峰村、汀坪乡内里等村,由于道路不通,扶贫资金100万元都被通畅工程整合,以致拖欠工程款60余万元。二是部分村干部、群众思想保守,没有发展产业的意识,特别是对精准扶贫资金到户到人不理解,对以企业(合作社)为平台进行入股帮扶政策不认同,认为发展产业只有少数人受益,在开会确定项目时都提倡搞基础设施建设,使产业扶贫工作面临较大阻力。

(二)部分村干部对扶贫工程项目招投标不理解。他们认为招投标过程中的成本太高,通过招投标工程价格也没有降下来,扶贫资金没有用在刀刃上。

(三)驻村扶贫工作存在不足。少数单位对驻村扶贫工作不够重视,缺乏责任心,有的甚至认为扶贫工作只是扶贫办的事,安排的扶贫队员年龄偏大,工作效率不高,成效不明显。按照上级要求,对新识别的贫困村驻村帮扶工作组要全覆盖,但因为村多钱少等实际情况,20xx年安排的驻村扶贫工作组没有全覆盖,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整体推进。

(四)资金整合力度不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包括扶贫发展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革命老区发展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及其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资金应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集中投入。但在实际操作管理中,行业部门难以按要求做到,有的单位、乡镇对贫困村甚至存在排他性,只要是贫困村,其他项目如一事一议、以工代赈、五小农田水利、人安饮水等就不再安排。

(五)全县没有一家稳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近年来不断加大产业扶贫投入,但由于受市场因素影响,规避风险能力低,扶贫对象稳定脱贫仍存在不少困难。

(六)发展特色产业路径有待于创新。一是合作参与。切实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受益度。积极培育贫困农村农民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组织,吸纳贫困户参与,带动贫困户,提高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的组织程度。二是产业带动。鼓励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以旅游、种植、养殖企业为主的产业扶贫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等,发展产业、规模化经营,把零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培育增收长效项目,实现农产品产、供、销的良性循环和实体带动,效益到户。三是科技推广。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应用,力争实现贫困农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至少参与一项养殖、种植、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简化扶贫工程项目招投标程序,降低行政成本,使资金效益最大化,为充分保障广大群众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可按照省人民政府下发的《关于推广小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行“四自两会三公开”建管模式(项目由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村委会是项目的责任主体、理事会是项目的建设主体;项目选择公开、理事会选举公开、项目建成后财务公开),一切权利交给群众。

二是紧抓商务部定点扶贫机遇,引进专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订单送货”发展模式,解决产业发展后顾之忧,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三是正确处理好干得出色与说得出彩的关系,既要干得出色,也要加大宣传,努力扩大扶贫开发工作社会的影响力,为全县扶贫开发纵深推进营造良好的氛围。

四是因病致贫已成为农民致贫、返贫的首要因素,与其它贫困户相比,他们贫困程度更深,脱贫难度更大。将农村因病致贫而未建档立卡的对象,尽快纳入扶贫建档立卡管理数据库。

五是改变产业扶贫到户资金考核方式。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使用存在不确定性,建议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不以资金拨付比例为指标,而应以提高帮扶人口数量和扶贫效益为重点,年度节余资金可转入下年度滚动使用。

六是强化绩效考核机制。将精准扶贫例入全县重点工作考评,纳入单位、一把手、干部年度绩效考评,也作为乡、村两级班子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七是推进金融服务,推进金融产业扶贫。要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适应增加财政贴息资金,扩大扶贫贴息贷款规模。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4

根据福安市人大常委会最新或2022(历届)年工作要点,最新或2022(历届)年3月,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实地察看扶贫项目、走访贫困户、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听取镇村工作汇报等方式,深入到松罗、溪尾、范坑、潭头、溪潭等乡镇及部分扶贫村,实地了解我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做法和成效

20xx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国家、省、宁德市关于加强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决策部署,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㈠强化组织保障,注重政策精准。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37个市直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把扶贫攻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以及全市性工作推进会,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专题研究部署。同时,市委、市政府相继研究出台了《加快推进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推进整村搬迁造福工程的实施意见》等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指导规范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㈡健全工作机制,注重帮扶精准。全市各级各部门建立健全了挂钩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工作机制。市委组织部牵头,健全完善了驻村下派干部管理机制,派驻了挂村第一书记及“蹲点”干部。其中,下派挂职书记责任管理、激励表彰、项目资金阳光操作等10项工作做法成效明显,经验在全省范围推广。全市52个省、宁德、福安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全部落实了挂钩领导、部门和企业。20xx年,各级帮扶单位、企业共筹措项目资金2910.5万元;1007名副科以上领导干部“一对一”挂钩14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落实帮扶资金107.1万元;赛岐镇、湾坞镇等沿海乡镇分别对口帮扶山区的松罗、范坑等4个贫困乡镇的产业发展、村镇建设,完成对口帮扶资金80万元。

㈢全面摸底识别,注重识别精准。根据省、宁德市扶贫开发工作总体部署,全面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对象建档立卡“回头看”。各乡镇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队,严格按照市委研究出台的精准识别“十个步骤”规范操作程序和“五看法”等工作方法,进村入户,精准摸排,“识真贫”。截至最新或2022(历届)年3月初,我市建档立卡户数为4744户,17304人,上报国网贫困户2680户,9666人。3月份,市里组成19个督查组,由挂乡镇市领导任组长,深入基层实地查访,“回头看”取得了实效。

㈣统筹协调推进,注重发力精准。全面实施“十个到村到户扶贫工程”,扶贫开发效果不断提高。把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叶、果业、水产、畜牧、林业等地方特色现代农业,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3040元,比20xx年增长10.7%。结合新型城镇化、工业园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培育了城阳镇溪里造福新村(二期)、上白石镇八斗界新村等省市示范典型,溪尾镇溪邳村成为全国东部地区扶贫工作座谈会观摩点,全市造福工程危房改造已动工751户3118人,完成投资11976万元。深入实施小额信贷扶贫到户项目,市农户自立服务社共发放项目资金6273.15万元,为3850户贫困群众提供发展资金。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积极探索扶贫资金封闭式运行、报账式管理,在全省率先实行造福工程补助资金“直接打卡到户”、扶贫重点村统一建立“扶贫专户”的做法。发挥社会保障的“兜底”功能,对因病因灾和残疾、鳏寡孤独人员的扶贫解困问题进行统筹安排,农村低保户人均月补由127元提高到143元。20xx年,市财政共投入扶贫资金达7975万元,完成1885户贫困户7090人年度减贫任务。

二、问题和不足

㈠干部业务不够“精”。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推进中,还存在“上热下冷”现象。如,一些镇村干部没有认真学习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对政策把握不准,业务开展不精,宣传发动不到位;有的习惯于当“二传手”,导致在少数村的政策“落不下去”,措施“落地走样”,造成群众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知晓率不高、认知度不深、参与感不强。还有一些乡镇干部工作不深入,精准识别心中无数,摸排识别对象基本靠村干部,对村一级上报的识别对象因不明情况而不敢签字;个别乡镇干部畏难松劲,担心贫困户报多了脱贫任务不好完成,缺乏担当精神。

㈡内生动力不够“足”。我市贫困村集体经济普遍乏力,虽然目前有的村已开始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但进展比较缓慢,经济效益不明显,村财收入十分有限;还有相当部分的村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贫困对象文化素质普遍低下,思想封闭比较保守,大部分都有发展生产、提高收入的意愿,但普遍缺乏致富能力和发展门路。村一级以及贫困对象都存在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只等“输血”、不会“造血”问题较为严重。贫困户因病、因灾等原因致贫返贫现象突出,贫困对象对外负债高、于内尚无动力,内外交困,逐步成为脱贫的难点。

㈢工作合力不够“聚”。在第四轮省、宁德市级扶贫开发的重点村,挂钩领导及单位重视的,积极采取帮扶措施,争取投入大量的帮扶资金,村容村貌有了较大的改观,生产发展成效较好;有的市本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帮扶措施少、争取帮扶资金不力,则效果不明显。如,7个省、宁德市级扶贫村共筹措帮扶资金1350.5万元,即村均193万元;45个福安市级扶贫村共筹措帮扶资金1560万元,即村均35万元,而且不同程度存在重基础设施建设、轻产业开发,重项目实施、轻后续管理的现象。大多的乡镇具体负责扶贫工作的干部都属兼职,工作精力有限,影响扶贫脱贫督促检查、档案建设、动态管理等工作。少数的帮扶单位、企业和帮扶责任人没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落实帮扶任务时身入心不入,个别的单位、企业甚至一整年都没露过面,给群众留下扶贫脱贫“走过场”的印象。市直相关部门的扶贫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机制,部门间各行其是,不同程度地存在资金安排分散、项目设置重复及分头实施问题,上下联动、部门互动扶贫脱贫攻坚合力不够。

㈣措施落实不够“准”。在调研中,群众普遍反映,扶贫脱贫措施落实存在“雷声大、雨点小”现象。如,市农户自立服务社的小额贷款,相对其他金融机构办理较为方便,但贷款利率明显高于四大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利率高,达到一分多,大多的贫困户都用不起,使这项支农支贫政策效果打了折扣。又如,我市本级财政从20xx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用于补助52个省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但在政策具体落实中,与“一事一议”项目捆绑,部分村未及时上报“一事一议”项目,即不能享受扶贫项目资金补助。扶持政策还不能准确地扶持到大多数的贫困户,扶贫资源大多倾向贫困户中的“有能力者”。扶贫攻坚目标责任考评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对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年度考核、激励奖惩、问责督办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如,一些造福工程搬迁点建设的监管有所缺位,对工程造价、搬迁对象、项目招投标等把关不严,造成项目建设与规划有出入,影响了工程进度,尤其增加了贫困群众的负担,使“保障房”的初衷“变味”。

三、意见和建议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要抓好这项工作,必须从长远考虑、从实际出发,横向互动,纵向联动,统筹推进,瞄准贫困,精准发力,确保我市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㈠精准管理,着力提升扶贫攻坚的精准程度。要加强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政策解读和业务培训,进一步增强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争做熟悉政策、掌握业务的“精准”干部。要经常进村入户宣传有关政策,提高群众的政策知晓率。要如实摸清各村贫困户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程序合规、结果公正,对群众负责。要明确“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做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帮扶责任人准确对接、扶贫资源精确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考核,切实提升扶贫脱贫工作的精准程度。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鼓励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增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

㈡因势利导,着力增强贫困对象的造血功能。要创新帮扶形式,为村集体和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要积极探索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通过 “公司+基地+贫困户”“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以企带村,以村带社,以大户带贫困户,激发贫困户的自身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参与度、受益度。要着力提高产业、就业“1+1”能力,让每个贫困户都有1个产业可以发展,让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掌握1项以上就业创业技能。

㈢分类施策,着力促进扶贫脱贫的帮扶实效。要在建档立卡动态管理的基础上,抓住困难群体最需要帮助的事,解决困难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要加大挂钩扶贫的工作力度,特别是地处偏远、成效不明显的村,各挂钩单位要多深入挂钩村,开展调查研究,帮助村里制定扶贫规划,做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项目后续管理与贫困户脱贫兼顾,加快第四轮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挂钩帮扶实施进度。要坚持开发扶贫与救济扶贫“两轮驱动”、在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集中力量优先“技术”“项目”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对于因病因灾致贫的,纳入社会民政救济体系中;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要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激发自我脱贫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调动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㈣合力攻坚,着力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并把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逐步落实得以顺利实施。要进一步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结合市乡两级换届,围绕扶贫攻坚选准配强扶贫干部,进一步充实乡镇、村级扶贫工作力量,以适应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需要。要研究制定《福安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责任考评办法》,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估奖惩机制,确保全面完成扶贫脱贫目标任务。要建立健全市、乡(镇)、村三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保障运行机制,提升上下联动攻坚合力。建议:建立民政、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横向互动,实行动态管理。要健全完善涉农资金整合统筹机制,对全市涉农资金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归并,推进涉农资金有效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大扶贫资金总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脱贫工作,加大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贷款难问题。市农户自立服务社要加大对在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对借款利息按政策给予降低调整。要加强在建“造福工程”的监督管理,市政府要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并服务好造福工程工作,同时要把好对象安置关、规划控制关、工程质量关、造价审核关和资金管理关,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关于精准扶贫调研报告范文5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党委关于开展“准备之冬”调研活动有关安排,由金凤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郭正山、副主任罗志刚牵头,组成调研组,于20xx年11月10至12月18日,就良田镇实施精准扶贫、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前期多次深入良田镇,走访基层了解基本情况,与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进行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对良田镇现状、扶贫、脱贫状况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在良田镇党委、政府支持配合下,掌握了基本数据。随后,由人大办公室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初稿,并结合实际反复修改。12月14日下午,调研组又深入良田镇,组织镇班子成员及各村书记召开座谈会,听取镇、村领导干部意见建议,深入分析原因,明确对策,又对调研报告进行了修改完善。12月17日下午,调研组又邀请党委组织部、良田镇、经发局、财政局、农牧水务局、教育局、民政局、就业局、文体旅游局、科技局、卫生计生局、商务局、扶贫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座谈会,进一步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形成了《实施精准扶贫确保良田镇最新或2022(历届)年进入小康社会的调研报告》,现予呈送。

《报告》结合最近中央召开的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等领导讲话要求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定》精神,大胆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宽松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党委、政府在制定详细具体的推进良田镇扶贫工作决策中提供参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最新或2022(历届)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xx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又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扶贫工作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领导作了重要讲话;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确保农村贫困人员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进一步强调:开展精准扶贫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特别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良田镇是金凤区唯一移民乡镇,加快良田镇发展,实施精准扶贫是良田镇与全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重点。为此我们结合党委开展“准备之冬”活动对良田镇扶贫、脱贫状况及原因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良田镇基本情况

良田镇全镇总面积93.3平方公里,耕地4.59(不含林场社区)万亩。现辖“八村一居”,即园子、金星、光明、兴源、泾龙、园林、植物园、和顺新村等8个行政村和银川林场居委会,现有53个村民小组;全镇共有9395户34353人,其中回族29730人,占总人口的86.54%,回族人口比例为金凤区之最;非农业户1139人,有劳动力14577人。目前,良田镇已基本形成了以设施农业、特色养殖和劳务输出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移民地区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截止目前良田镇设施温棚累计达4416栋8.83万间,20xx年肉牛饲养量达1.1万头,出栏量0.5万头,奶牛存栏达5670头,养只存栏量1.6万只,出栏量0.9万只,劳务输出5405人次。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200元以下3242人,2200-5000元2879人,5000-8000元17529人,8000元以上9564人。按照自治区贫困线标准(2300元/人均)良田镇贫困线以下还有951户,3242人,是下一步脱贫重点,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

二、影响良田镇发展增收的原因分析

(一)收入来源方面

良田镇收支调查年报显示:20xx年,良田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14元,与20xx年相比,增幅为12.74%。其中:工资性性收入4799元,增幅12.46%,经营性收入2475元,增幅12.81%,财产性收入142元,20.02%,转移性收入498元,增幅13.11%。从数据分析来看,良田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比重最大,经营性收入中种植养殖业增幅最小,是今后需提升的一方面;其次,财产性收入也是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又一途径。

(二)产业结构方面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良田镇已逐步形成了以设施露地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和劳务经济为主导的三大经济结构体系。从调查情况来看,随着“生态美丽回乡”建设进程的加快,产业发展面临以下问题:

1、设施温棚种植业品种单一、附加值低。良田镇共有设施温棚8.83万间,其中投入使用的有7.84万间,部分温棚年久失修,已经老化,部分温棚使用面积较小,收益低,部分温棚钢架间隙过大,难以抵抗暴雨雪等自然灾害天气。且品种单一、附加值低,经营粗放,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2、畜牧养殖业发展空间压缩,产业化发展进程缓慢。随着“生态美丽回乡”建设的推进,过去庭院式养殖业将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步终结,养殖业不断压缩,养殖园区建设进展缓慢,龙头企业少,带动不足,农民融入养殖园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3、二产空白、三产发展不足、带动能力弱,难以发挥对经济发展的辐射效应。良田镇辖区无工业,服务业因人口有限,流动性弱,发展也较缓慢,收益较少。

4、劳务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外出务工稳定性较差。劳务产业作为良田农民收入的另一大经济来源,目前呈现出单打独斗组织化程度偏低的现象,缺少规范规模的龙头劳务派遣公司。全镇现有劳动力14577人,占总人口的46.8%。20xx年劳务输出5405人。劳动力输出人次多,但就业稳定性较差,多半都为短期务工,6个月以上长期务工相对较少。加之当地农民多半文化程度低,缺少劳动技能,就业适应力不足。

5、合作社、农民技术员作用发挥不到位,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不完善.合作社只管种、不管销,只领补贴,不做指导;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作用发挥不尽如人意,有的农民技术员成为业务部门抓点示范的务工人员,在为农民提供技术和支持上有缺位现象。实用技术培训缺乏针对性,存在应付现象。产供销一体化的流通体系还未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有机结合的科学经营管理机制未形成。

(三)劳动力素质方面

1、文化素质偏低,职业技能较差。近年来,劳务输出已成为良田镇农民增收的“三大支柱”之一。20xx年,劳务输出5607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300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20xx年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405人,总收入6000万元。但是,从调查情况来看,劳动力文化程度较低,无一技之长人数较多,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外出打工收入也与技术人员有很大差距,有的家庭有劳动力,但存在只会听指挥干,不会自己干,不能主动干的现象,缺少有组织的“带路人”。出外打工的农民工,大多是在技术含量较低、工资标准也低的行业工作,因而能够赚钱回乡投资致富的很少。农民工文化素质的高低及掌握技术的熟练程度直接决定了其薪酬的多少。调查中也发现农民能否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选择新品种,运用新技术,成为提高种养殖业收益的关键。如园林村村干部马玉成2006年投资6.5万元种植葡萄,就因缺乏技术且受短期见不到经济效益的影响,放松管理,最终以失败告终。

2、对如何培养新型农民认识不足。良田镇移民地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群众文化素质、法律素质、生活习惯等有了很大提高,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探索如何开展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带动群众,培育有思想、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上还不重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文化教育程度制约,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仍很严重,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手段应用示范种殖、营销管理等方面思想还比较保守,不愿意去尝试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移民地区整体发展。

3、初、高中毕业生技能培训不到位,投入不足。据调查,良田镇目前每年有初、高中毕业后待就业的人员近400人,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极少部分上了职业高中,相当一部分的女生适龄出嫁,男生或外出务工或在家待业,还有一部分成为社会闲散青年,经不住诱惑,沾染上毒品、赌博等不良习气。帮助他(她)们进入正规职业学校接受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也是解决目前劳动力素质的一个重要方式。

4、法治文化教育急需加强。群众法治理念、法治思维缺乏,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遇事信访不信法,越级上访、缠访时有发生,扰乱了当地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四)政策扶持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自治区、银川市及本级政府对良田镇的扶持政策不断增加,但显现出政策帮扶不平衡现象。

1、扶持资金额度低、期限短,只能解决简单的生产,且受益人群有限。以互助资金为例,20xx年良田镇互助资金总量达到1603.02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33户2482万元,但在贷款前必须先入股1000元然后才能贷款10000元,使部分有贷款创业意向的群众因缺乏入股资金而享受不到惠农政策,且互助资金贷款期限短(1年),群众周转不方便。

2、扶持政策突出了“抓两头”、忽视了“带中间”。部分扶持政策倾向于扶持大户,门槛高,一部分扶持政策注重兜底,忽视了对中间部分真正需要扶持的农民。如:旧棚改造政策,只针对园区整片进行改造,对较分散的农户不予政策支持,使亟待维修加固的温棚得不到改造提升。又如,对养殖业的补贴政策规定,只有养牛达到200头以上,才给予补贴,又如,土地流转补贴也是按面积计算,无法让真正需要补贴的农民受益。这些扶持政策没有使真正需要扶持的人群众受益,挫伤了部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金融网点问题得不到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不便。在良田镇设立金融网点,多年来协调无果,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造成群众存贷款、领取各类社保金、扶持资金十分不便。

(五)基层组织建设方面

1、干部思想不解放。工作中眼界不开,改革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还有很大差距。个别村干部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对农村基层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缺少研究,有的存在“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消极思想,缺少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有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精神。推动发展农村经济,村干部解放思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村“两委”班子结构有待优化。主要体现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通过村(社区)“两委”班子换届工作,目前各村“两委”班子配备齐全,平均每村人数5.5人,平均年龄45岁,小学文化及文盲的占50%。

3、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仍然较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政权的基石,是村级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良田镇部分村由于没有工业和其他来源,村集体经济实力弱化,甚至有些村至今还是“空壳”村,严重影响着村级组织的运行和领导作用的发挥。村级组织在村各项公益事业发展方面举步维艰,在老百姓提出诉求时,因没钱,不能及时解决,在为村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服务的手段方面更显不足,“无钱办事”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发展上不去,集体经济发展走入了死胡同。久而久之村各项公益事业无力去办,群众不能得到实惠,村民对村“两委”和村干部缺乏认同感和信任感,导致部分村级班子出现软弱涣散的现象。

三、实施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不断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

1、加强义务教育。一是针对移民地区教育资源比较薄弱的问题,加大对移民地区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同时有针对性的提出更加优惠的关于移民地区教育工作者待遇等问题的配套政策,解决移民地区留不住人的问题。二是与城市优质学校实行联合办学机制,使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也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三是对全部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学生给予免费配送营养早餐、中餐政策,减轻家庭负担。四是对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实施减免费用和免费配送早餐、中餐政策。五是出台政策鼓励初、高中毕业生(尤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接受正规普通初高中职业教育,对进入职业技术院校的全部学生实施生活补贴全覆盖,解决部分家庭因供养学生再次返贫的困难,使品学兼优的学生不再因交不起学费、生活费而辍学,使良田镇全部少年儿童都能够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由此逐步提高良田镇群众整体文化水平。

2、加大技能培训。一是根据良田镇实际,针对初中、高中毕业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的问题,与相关职业技术院校合作,有针对性的在职业学校或良田镇学校开办实用技能培训班,使刚毕业的学生不出校门再接受一到两年的职业培训,根据受教育情况发放职业技能毕业证书,学生在职业培训教育期间,除免除培训费、住宿费、书本资料费、生活费外,还可以发放一定的补助,做为家庭收入的补贴,也就等于一毕业就进入职高学习就业。二是针对不同层次文化水平人员,利用冬季农闲时间,根据市场需求采取订单式培训,确保外出务工者都有一技之长,能依靠学到的技术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以加快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实现劳务产业从劳力性向技术性的转变,增加更多更直接的工资性收入。三是组织有意愿的农民赴外地考察学习,开展实地、现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四是为调动受接受培训人员的积极性,培训期间采取考核机制,达到培训要求的人员,每天发放适当的补贴,以增加家庭收入。五是整合培训经费和资源,集中力量有计划、分门别类地实施培训,改变分散、多头、多部门各自为政的培训方式。

3、加强法制教育。深入开展普法工作,不断创新普法形式,广泛开展“法律进乡村、进农家、进校园”活动, 实施“家家都有一个法律明白人”工程,采取案例讲座、媒介宣传、专题法律培训等形式,提高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司法、综治部门,要加大对良田镇依法综合治理,打击违法行为,通过送法下乡入村,现场开庭审理、以案释法等形式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问题,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维护社会稳定,逐步转变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4、加强文化建设,抓好思想扶贫,培育新型农民。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本地群众的思想教育,帮助群众改变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结合良田镇移民地区风俗人情特点,培育适合当地农民的乡土文化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培养造就非物质遗产文化传承人,打造传统文化的产业,构建、传承优秀文化底蕴,解决当地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单一、乏味的格局,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引导人、培育人、造就人,培育出新型农民、移民,激发他们的增收致富热情,积极投入到扶贫攻坚热潮中。

(二)落实惠农政策红利,确保农户、集体收入逐步增长。

1、全面落实好国家及各级政府强农惠农、精准扶贫开发政策,足额兑现各种农业补贴。一是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精准扶贫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地方财政再拿出专项资金,做到政策补贴精准到位,加大地方财政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降低补贴门槛,确保大户、小户都能受益,做好“加法”文章;二是落实好就业创业担保贷款、免费培训等就业创业优惠政策,扩大社保、医保、就业、教育等覆盖面,落实减免政策,做好“减法”文章,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一加一减”中实现增收。三是建立和完善对经济合作社和农民技术员的责任考核机制。对经济合作社实行绩效评价考核,将实现带动农民、引领发展、解决就业等指标作为领取各项政策补贴的重要依据,确保合作社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对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实行责任制分工,包村、包点、包农户挂牌服务,销号验收,责任到人,切实发挥其在技术支持、服务上的重要作用。

2、认真落实好基层党组织“双增”工作。党委、政府应确定由8个重点责任部门分别作为牵头包村单位,直接承担起帮扶责任,明确其他部门作为包村的责任单位,密切配合工作,除抓好农户脱贫扶贫外,注重指导和帮助各村充分利用“生态美丽回乡”建设中的公用房屋、集体闲置资产,整理村内空闲地、村部院落、农家庭院(能利用的集体出资购买)、闲置校舍、闲置设施农业和水利设施等,以使用权有偿转让、租赁、购买、合作开发等形式,兴办与“生态美丽回乡”相匹配经营项目(如农家小院、市民农园等)、吸引本土农户投资或租赁经营三产服务业,也可以吸引社会其他资金投入建设,实现闲置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集体经济、服务农民。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政府拿出专项资金,由良田镇和包村部门承担直接责任,帮助指导支持村成立合作社,建设养殖园区等项目,以本土农户为主要对象加入,进行现代化管理。形成合作社集中养殖、农户分散养殖的养殖模式,加快发展养殖业,既增加村集体收入又增加农民收入,力争两年之内让全镇8个行政村全部摘掉“空壳村”帽子;二是由政府拿出资金进行补贴,吸引大户、能人、企业建立养殖园区,或成立公司加农户的合作社,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科学饲养;三是对全部养殖园区(不管哪种形式)实行前3年农户入园区养殖免去租赁费政策,3年后根据合作社服务情况,适当进行收费(前3年免去的租赁费用由政府承担);四是要积极争取自治区、银川市涉农项目,加大金凤区本级财政支农助农力度,扩大项目补贴范围和规模,支持重点大项目和和重点产业的发展,同时要足额兑现危房改造、上学补助、就业扶持,以及发展设施农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扶持性资金,让农民充分享受政策红利,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着眼长远增收;五是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用足、用活、用好“一事一议”奖补资金,推进林场主干渠、征沙支渠、排水泵站等改造,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4、出台相应配套扶持政策。政府应尽快安排对良田镇农民收入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脱贫线、扶贫线、兜底线标准。在不违反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出台相关构建农业产业扶持政策体系,加大地方投入保障力度,提高相关补助标准(便于制定精准对策和任务标准)。政府再拿出一部分专项资金,并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推行“互助资金”和“千村信贷”及养殖业风险信贷等项目运行机制,放大和增加和延长妇女小额贷款、互助资金等信贷额度及周期,及时灵活地向农户提供贷款,帮助解决农民增收中出现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加大对大户联保贷款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村发展后劲。

5、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村委班子。在区直相关部门选择有能力、有事业心的领导或干部到8个村任职挂职,一心一意住村。在任职期间,该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和完成扶贫任务的干部要给予物质重奖和职务提升。同时,要加强对村干部的选拔培养力度,创新选拔、任用机制。从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及外出务工回乡创业的有志青年中,选拔眼界开拓、有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意愿的人担任村干部,充实新鲜血液和力量,发挥村干部引领表率作用,带领群众投身于干事创业。

6、继续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专项整治工作。依法及时处理影响社会治安,公共秩序等违法案件,严格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工作,教育群众守法、遵法;同时加强禁毒、禁赌宣传教育和专项整治,让群众知道毒品、赌博等行为对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危害,打击毒、赌犯罪,维护社会稳定。

(三)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确保农户生产性收入稳定增长。

设施农业、露地蔬菜种植、畜牧养殖业、劳务产业、“生态美丽回乡游”是良田镇的特色优势产业,必须坚持发展精品农业不动摇。

1、做好特色农业的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积极发展现代都市观光旅游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建设以“生态美丽回乡游”为主题的休闲采摘、旅游观光、农事体验、农家小院、回族家庭访问、市民农园、民族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回族特色旅游项目,为银川市民提供休闲、住宿、餐饮、观光、采景、了解回族家庭生活、文化等一体化服务,在提升环境同时,增加农民服务性收入。

2、继续提升改造种植业水平,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集约化经营。争取区市项目资金加大对老旧温棚升级改造工程,调整旧棚改造政策,加大新棚建设数量,提高设施温棚利用率,丰富种植品种,延长温棚使用周期。实施设施温棚园区建设,实现规模种植,发挥规模效益。

3、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对特色种植业经营户给予补贴,积极培育本土良田人发展种养大户、能人牵头带动的公司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型,同时,引进龙头企业,形成“企业+基地+科研+院校+农户+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带动形成一村一品格局,增强品牌竞争优势。使设施温棚种植重点发展有机生态绿色农产品,继续扩大银川市市民近郊蔬菜供应基地,打出“良田镇沙地蔬菜”品牌。

4、发展草畜产业设施养殖,重点发挥移民群众养殖黄牛的传统优势。在重视个体养殖的同时,要不断加大养殖园区建设。通过财政补贴或成立合作社等形式,吸纳本土农民加入合作社,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养殖园区,运用统一科学规范的管理和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品质,通过合作社集中养殖,打造出良田镇牛羊肉”品牌,提高商品知名率,增加农民收入。

5、发挥好金凤区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平台作用。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技术鉴定,充分利用良田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按照市场需求,分类输送劳动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力争每年劳务输出6000人次以上,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6、加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技术服务挂牌责任制。推行科技人员技术服务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精准指导、技术服务直接到人的农业技术服务模式,进一步发挥科技人员在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种养新技术组装集成推广,确保农户生产性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建立科技人员、业绩、农户效益与科技人员个人收益相挂钩的政策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来谋划、推动农民的增收。

7、建立电商销售服务平台,扩大销售渠道。镇、村两级农牧、商务等部门和合作经济组织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加时代特征,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建立电商销售服务平台,利用网络发布产品销售信息,发展订单式农业生产销售,扩大销售信息覆盖面和销售渠道,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规范经营模式。

(四)精准帮扶贫困村、贫困户,确保农户致贫因素得到改善。

1、识别贫困户和建档立卡。镇、村和农牧、统计(农调队)要做到一户一册,摸清贫困对象、贫困原因,精准掌握贫困和非贫困户的现状。对脱贫困、兜底贫困户和扶贫户由农业统计记账户进行动态追踪调查,并重点分析脱贫户扶贫的原因、类型,以及脱贫户“脱贫”和扶贫户“返贫”的演进规律,真正摸清“贫情”,为加大扶贫、脱贫措施的实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创造条件。

2、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坚持技能培训到村到户,做到一人一技。为帮扶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使每户扶贫对象至少掌握1-2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着力培养贫困地区农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头人、科技种植养殖能手、农民经纪人,促进稳定就业和增收脱贫。

3、对没有劳动能力和生活长年困难的农村人口实施政策兜底。对帮扶对象中符合农村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等条件的,及时落实相关政策,给予相应救助,通过低保、社会救助等保障措施的全覆盖,保证其基本生存生活,实现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4、调动各方力量,落实帮扶措施。一是对建档立卡户实施精准脱贫扶贫。据调查良田镇目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51户3242人,根据贫困户的不同特点和致贫因素,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逐户落实的原则,由政府统一将贫困户分配到各单位、部门,由部门对所包户进行技术、资金帮扶,在最新或2022(历届)年底脱贫致富。二是对其他需要扶贫的农户实施政策帮扶。政府统一制定帮扶政策,根据农户家庭情况,及发展意愿,由帮扶部门协助制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一户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在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面达到小康标准。三是要倡导动员金凤区辖区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通过结对帮扶、爱心捐助、献计献策,积极投身良田镇扶贫攻坚战中。党委政府要大力宣传为扶贫工作做出贡献的优秀集体和个人,弘扬他们的爱心奉献精神,凝聚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

5、加强医疗卫生扶贫支持力度,落实相关政策。充分发挥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增加住院床位,聘请配备高技术医护人员,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方便群众就医保健。结合良田镇实际,提高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政策标准或补贴标准,提高群众参保率,利用率。制定符合实际的大病求助办法,以防因病再次致贫。同时,要加大医疗卫生小常识、疾病防治和自我保健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健康意识。

四、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决定》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各级党委、政府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决定》精神,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作出部署,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实施“良田镇精准扶贫工程”是落实中央“精准扶贫、定期稳定脱贫”工作要求和实现减贫目标的重要工作措施。各部门、单位要把实施“精准扶贫工程”作为全面落实扶贫开发政策、加快金凤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硬任务,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倡导鼓励社会创造条件,为辖区企业、区市属单位积极参加金凤区的精准扶贫工作,为做出贡献者造势造声。

2、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全区上下齐动员,齐参战,举全区之力,力争最新或2022(历届)年良田镇提前完成脱贫任务,进入小康社会。金凤区政府要成立良田镇精准扶贫领导小组,主要领导挂帅,具体承担此项工程的领导,制定细化项目规划、实施措施,具,制定体工作任务的分解明细责任清单,制定专项扶持优惠政策,做好管理监督、指导推进、考核验收等工作。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充分发挥作用,落实帮扶责任,以“精准脱贫扶贫工程”贫困户作为主要扶贫对象,从智力、资金、技术、项目、信息等各方面对贫困户进行扶持。每个农户都要落实一名镇、村(组)干部、金凤区机关干部实行结对帮扶,帮助贫困户选择项目,提高实施项目能力,确保 “良田镇精准扶贫工程”资金、项目落实到户,发挥效益。

3、强化监督,严格考核。要确保“扶真贫、真扶贫”,防止“被扶持、被脱贫”。“良田镇精准扶贫工程”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建立督促检查机制,做到“季度观摩、半年检查、年度考核”;建立考核评比激励机制。制定考核评比奖励办法,将扶贫到户纳入到党政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金凤区精准扶贫领导小组每季度组织2-3次督查活动,对“良田镇精准脱贫扶贫工程”完成情况根据责任分工和帮扶计划,组织验收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扶贫工作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