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钩沉_3000字

时间:03-30编辑:佚名 高三作文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接触《万历十五年》之前,对我这个中学生来说,“大历史观”是个生疏的概念;通读这本书之后,历史学家黄仁宇引导我走上大历史之旅。公元1587年

――中国明万历十五年,在历史课本上乏善可陈,而黄仁宇先生以鲜明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现实关怀研究及总结历史,终使我们领悟:原来那年被忽视的一些事件其实是在揭示以前社会问题的症结,也是在预示以后蝴蝶效应的机缘,这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所在。当前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粮食及其它许多问题,迫切要求我们清算过往社会,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学会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观察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这就需要历史学家擎起真理的火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对中国文化史的整理,满清遗臣罗振玉好比穿着一双不合脚的鞋走路,思想封建的王国维难免削足适履,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古代的部分也足迹寥落。唯黄仁宇先生长期搜集、考释大量的历史资料,倡导“数目字管理”,从技术角度看历史,窥明代之全豹,对中国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鞭辟入里的论述。这种基于真实、切中要害、剖析人事的大历史观点,可谓另辟蹊径,令我们耳目一新。

试用大历史观聚焦万历十五年这一历史上的平凡年代,见解果然与前不同。例如朱翊钧,我原痛恨他怠政误国,其实世上没有人能真正脱离政治而游离在体制之外,皇帝不过在中央集权中心扮演着一个备受压制的角色。万历曾励精图治,敬天法祖,用礼表率天下,努力重建世人对道德的信心,但社会现象最终背离道德标准,万历的绝望使得朝野大多数人益发道德沦丧,“万历之治”的灿烂理想终成泡影。那么,“法治”可以救国吗?思想家韩非早在战国就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避匹夫”,秦始皇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但法家学说又包含着对人民严厉剥削、残酷镇压的内容,法律保护地主阶级,农民被迫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王朝,这是执法不为民的封建法治的失败。之后,历代统治阶级又试图依靠礼制巩固封建王朝,把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的王道仁政、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释家的普渡众生思想当作工具,妄想从精神上彻底控制人民。一种社会形态如果不能把道德置于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民主制度限制下弘扬并引导人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个人理想与公共理想不统一,私人道德与公共道德相混淆,对人的一切评价归结到道德层面,人们就不得不生活在虚伪的面具下,应了申时行所说“上下否鬲,中外睽携,自古国家未有如此而能久安长治者”。无论是封建法治还是封建德治,其实都属换汤不换药,封建主义弊病不除,迟早总会引起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岂是万历一人之过又或是一己之力所能挽回?上溯二千年,中国道德至上、法制不昌至明代而极,这就是封建社会症结难解的主要原因。

还有,为什么在精神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竟有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为什么世界格局改变之后中国依旧固步自封?为什么中国古代科技灿烂辉煌是经验科学的产物,而试验科学却相对滞后?为什么当外国侵略者已经把中国发明的火药应用于军事,中国还在修筑万里长城?诸如此类问题无疑和封建社会制度的具体形式密切相关,又各有其特殊的原因。“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重新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审视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情况,能使我们初步把握人类社会200多万年的发展脉络,明确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并对历史进程起着决定作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背景下,由于封建制度失败、民主资产阶级软弱和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中国最后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进入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社会,书写了历史鼓舞人心的新篇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谐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天人合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为贵”、“兼相爱”......无论诸子百家还是民俚乡言,都体现出百姓对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而构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蓝图,这远在历史上几代明君和忠臣的思想境界之上;唯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锐意进取,才拥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这样一个持续过程,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清醒认识到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向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前进。

万历十五年已尘封在历史的积淀中,是黄仁宇先生复活了特定历史空间中的个人,教我们于细微处见精神,以古为鉴,形成对我们自身以及社会的严谨审视。我由《万历十五年》一书初识大历史观而茅塞顿开,又以大历史观点重探《万历十五年》更觉视野开阔。开卷之乐,在于此;读书之益,亦在于此。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