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应对中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复习策略

时间:12-24编辑:佚名 高考资讯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按:即使是应试教育,也要有应试教育的高效办法,最忌讳不辨方向,埋头苦干,既苦了学生,也害了老师自己。本篇主要写有关文言文应试的基本思路和做法。对那些受困于文言文学习的同学和家长,甚至老师,都会有一定的帮助。

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中考文言文阅读部分,分值在10分左右,约占全卷总分的十分之一。但学生消耗在文言文复习上的时间可远不止复习总时长的十分之一,而是五分之一、三分之一、甚至更多。做不完的三行对译,铺天盖地的文言练习。最后的效果如何呢?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衡,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不要说最根本的文言学习之道,仅仅就应对文言考试而言,绝大多数学生甚至老师的做法和思路就是错的,用错误的思路和做法来指导复习,要想高效,怎么可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要弄清楚文言文主要考什么,然后才能谈如何应对,否则就是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池,不掉下去才怪。即使是临时抱佛脚,也要掌握临时抱佛脚的正确姿势,要不然非但抱不了佛脚,还会挨一顿“佛山无影脚”,鼻青脸肿了,都不怎么挨的打!

文言考试都要考哪些内容?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只要做过一定数量文言练习的学生都能够回答。

文言考试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1.字词解释。

2.语句翻译。

3.文意理解。

但接下来的问题就没那么容易了。

以上三个部分中哪一部分是文言文复习的核心或者说重点呢?

就这个问题,我调查过很多学生。以上三个部分都有人认为是复习的重点,而且人数比例基本上是各占三分之一。这种选择上的混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文言复习思路的混乱。

我们用排除法来解决这三个部分哪一个是核心的问题。

文意理解是复习核心和重点吗?

看看我们现在的文言复习做法,有一些地区有文言文考试的课内考查的篇目范围。于是乎,包含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每一篇文言文,老师都尽可能用穷尽的方式把所有的文意理解试题都找到,从考试的真题到各地的模拟题,甚至是网络上杂七杂八的各种练习题,统统囊括其中。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

如果学生遇到曾经做过的问题,他就会回想之前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如果是完全相同还好,就怕不完全相同,问题的限定范围和提问方式等方面上做了一些微调,如果还是按照原来做过的题的那个答案来回答,怕就是要掉到坑里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看过一本西方研究脑科学的书,其中的一个结论很有意思。我们常常觉得大脑是用来思考的,所以,大脑应该是最勤奋的,但实际上大脑是最懒惰的东西,但凡能够用记忆解决,绝对不用思考来解决。可以说学生用记忆的方式来回答这些文言文的问题,而不是用思考来回答,验证了这一结论。

我们要仔细研究一下文言文测试的总体题干要求。所有的文言测试都是这样的:

文言文阅读。阅读《》文章,回答x-y题。(注:书名号中是文言篇章或者片段名称,x y代表小题号)

可见,从类别归属上来说,和现代文阅读一样都属于阅读题。那我们什么时候做现代文阅读,会采用穷尽的办法呢?显然不可能!做一定数量的现代文阅读题,是为了形成和提升迁移的能力。同理,文言文的文意理解题也完全没有必要穷尽,能举一反三就好了。文言文需要突破一层语言障碍,在文意理解问题的设置上相对于现代文阅读题来说,又比较简单,不会有太难太复杂的试题。

所以,文言文的文意理解题完全没有必要作为重点来复习,甚至可以说只要有了现代文阅读和审题的能力,把文言文本身读明白了,这样的问题一个都不做也未尝不可,只要到考试的时候认真审题,凭借相应的迁移能力回答就足够了。

那么,文言语句翻译应该作为复习的核心和重点吗?

也先看看我们现在文言复习的常规做法。一方面下发每一篇文言文的对译,已经成为标配。另一方面,还要要求学生没完没了地抄写完成双行或者三行的文言对译。接下来,恨不得还要在练习中,把每一个句子都拿出来让学生翻译一下。

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呢?

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背诵和抄写文言文对译上面。文言文本身背诵起来尚且有一定的难度,要背诵现代文的译文,难免就更会丢三落四。所以,在考试中最常见的情况是学生在文言语句翻译中拿一部分分数不难,难在拿满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文言文翻译从哪里来。显然不是文言作者自己写完了文章,自己再来翻译一遍,而是后人为了便于理解,按照一定的原则,把文言文翻译成了现代文。这就转化为一个大家最为熟悉的一个道理,与其拥有一块金子,不如拥有一个点石成金的手指。作为老师,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那如何授人以渔呢?

先要告诉学生,考试中,文言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而不是意译。但仅有直译这个原则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

这个直译的方法就是12个字,即“字字落实”、“调整句式”、“补充缺失”。

比如,“相与步于中庭”这个句子的翻译。先“字字落实”,可以翻译成“一起散步在庭院”,接下来,调整句式,修订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最后“补充缺失”,“(苏轼和张怀民)一起在庭院散步。”

如果掌握了这个方法。显然,文言文语句的翻译也不应该作为核心和重点来复习。而要想把这12个字落实到位,难点在哪里呢?难点就在于“字字落实”,如果不能搞清楚每一个字词的意思,显然后面的“调整句式”和“补充缺失”也就无从下手。

由此可见,文言文复习过程中,应该把字词的解释作为复习的核心和重点。

那么,问题又来了,是不是所有的文言字词都是重点,都必须要复习呢?

我们看现实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常规做法,常常是短短的一篇文言文,老师就要给出是十几二十个甚至更多的词语,要求学生解释。仿佛每一个字词在考试中都关键字词,都有可能考查到,哪一个不复习到都非常危险。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以做减法的方式来处理,想清楚哪些是一定不考的,然后,再搞清楚哪些一定考或者重点考这些词语都具有什么特点。

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来说明: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中有哪些一定不考呢?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衣、睡、月色、承天寺、寻、张怀民、藻荇、竹柏、影、两人。

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这些词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诸如时间,地名,人名,官职名称,皇帝年号等等的专有名词。

另一类是和现代汉语意思完全相同的词语,没有必要再单独记忆。

除了这两类一定不考之外,还有一些词语在中高考中涉及到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比如,

欣然,遂、至、寝、如、何……

这些词语在初学文言时,有一定难度,老师需要讲一讲,但有了一定的文言积累之后,这些在文言文中都是太常见不过的词语,其在文言中的基本意思理解起来难度很小。考查这些词语的意义也不大,尤其是中高考的试题之中,基本不会涉及到。

那哪些考到的可能性很大呢?比如,

户、相与、交横……

这样做减法之后,你会发现,这篇百字左右的文章,只有数量非常有限的几个词语可能会作为重点词语考查到。

其实,其他的文言文也是如此,照着这个思路,把不考的都砍掉,实际上剩下的可能会考到的,也就占全部篇幅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

当然,还可以进一步梳理一下,

经常会考查到的文言词语,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1.通假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尤其是文言文中常用,现代汉语也常用,但是意思上又有比较大的差别的词语,是最容易考到的,只要翻看一下历年的真题中的词语解释部分,就可以非常清楚的观察到这一特征了。这里就不在一一赘述了。

结语:就应试而言,也绝对不能只是埋头拉车,还是要经常抬头看路,路看清楚了,方法选对了,自然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

本次讲文言应试,接下来准备专门写一篇文章谈文言学习,请那些更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多多关注。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