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对应试教育的顺应,这是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的“常态”。 现在到了我们打破这种顺应,以培养独立思考为目标,制造自立自强的“新常态”的时候了。高考应该作为我们的成人礼,肯定会不知所措,肯定会惘然若失,但这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
我当年高考前,爸爸曾说他看过一个日本片子叫《狐狸的故事》,其中有个情节是,一群小狐狸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渐渐长大,突然有一天,它们像往常一样从野外归来,却被父母挡在家门口,硬是被双亲强行推回了大自然。
爸爸谈到的这个故事,是1978年在日本北海道拍摄的纪录片,20世纪80年代曾在国内放映。
沉默寡言的父亲,解析的是以分离为目的的亲情,以子女自立、自强为目标的教育。平日传统、保守的他,却非常同意西方国家的家庭,在孩子18岁成人后,要求他们脱离父母自谋生路。
早晚会有这么一天,这也是自然界通行的伦理。
其实国内的高考就仿佛是一道人生分水岭,之前我们被父母、学校、社会“照顾”得有些失去自理能力,之后,也该到自己负起责任的时候了。
中国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公立模式下,仍然是几千年来老师主导的“一言堂”。中国教师的统治力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
被这个历史悠久的体制教育出来的父母,天天在向孩子灌输“听老师的话”;老师批评学生的理由之一,也是“不听话”;而面对高考,老师们辛辛苦苦圈定了考试的知识点,又再接再厉地大剂量使用“题海战术”,而学生在高考前完成复制、输入,确保高考时准确输出,考生当然也顺理成章地认为,听老师的,没错!
不断强化的思维模式,不过是提供“老师中心说”的论据,以巩固教师群体的威权地位。
思想维稳的结果,在很长时间内,学生(甚至家长)仍然在精神上依附于老师、学校,创造性思维更无从谈起。
老师从技术层面帮助学生解决了高考难题后,应试教育的职能也该结束了。从报志愿开始,学生应该回归自我了。
我在英国大学中国区首席代表的岗位上已经干了十几年,耳边总有这样的声音:“老师,您看我学哪个专业好?”
我会冠冕地说,你应该服从自己心底的声音,不要受世俗的干扰……其实我只是没好意思说,我高中毕业、大学毕业那会儿同样是心里白茫茫一片。
抽象地看,中长期目标的特点是“重要,但似乎并不紧急”,往往容易被忽略掉。在按部就班的体制内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和家长很少触及对人生起决定意义的中长期目标,而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短期而短视的应试模式上。
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束缚,另一方面是对应试教育的顺应,这是中国教育和中国社会的“常态”。
现在到了我们打破这种顺应,以培养独立思考为目标,制造自立自强的“新常态”的时候了。
我更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环境的反作用力。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体制,但我们完全可以改变自己。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自己要主动参与到人生蓝图的设计中,如果不是完全由自我规划的话。需要从网上调研,找经历过大学教育的人聊天。而不是高考后自己去放松,把报志愿的事全抛给家里、甚至老师。
对于兴趣、志向并不明确的学生来说,这种主动参与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即使到了大学,听老师的话,似乎也越来越不保险了。前些年中国高校弥漫着一股“西方思想不能进入课堂”的异样气氛,封闭、保守、孤芳自赏不利于我们做出客观的观察和判断。
高考应该作为我们的成人礼,肯定会不知所措,肯定会惘然若失,但这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