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个性”与“共性”仿佛是一对水火不容的宿敌,左右着国人的价值观。“这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这是一个谋寻共性的时代?”……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一个个问号的背后,实则是社会主流思想的彷徨。
窃认为,“融合”王道。兼采共性,发展个性,既可使人不脱离社会,独处一隅被冠以“偏”、“怪”的名号,又可使个人最纯粹的本初得以保留,顺应天性茁壮成长。
人事如此,世事亦然。
自笛卡尔在羊皮卷上,用鹅毛笔将两条垂直直线重合,融合出“坐标系”,科技的快速发展化找到了原点。瓦特的蒸汽机,首次将动力新学说与实践融合,并投入大批量生产,浩浩荡荡地影响了人类工业史的发展……科技的快速进步,迅猛腾飞,无不契合了“融合”之道。但冰冷的机器与人的血肉之躯毕竟有天壤之别,人们并不满足科技只应用于简单的生产工作,于是便也有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电子书铺天盖地地涌现、网络文学大兴其道、中国馆中《清明上河图》有了液晶屏作载体供人观赏……不可否认,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既为科技发展带来丰厚成果,又为传统文化注入生机,一举两得,妙哉!
我一直奉行这样一个哲学观点:存在即合理。然而,放眼芸芸众生,“融合”走向畸变与怪圈,我不禁对这熟稔于心的定理产生疑问。“融合”,你怎么了?
雨后春笋般出现的“XX体”肆意疯长,好事者将广告词、文学作品、热词等互相“融合”,便有了“凡客体”、“梨花体”、“少将体”……看似玩味文字,颇为有趣,实则如同跳梁小丑一般,博得的并非广泛的同理心,不过是浅浅一笑。笑过,也就罢了。
还有“四姑娘山”受困的驴友,他们擅闯了禁行地带,结果却是身处泥淖,只可等待救援。是什么让他们大胆将冒险精神与个人生命融合?在一次次险境中去安放他们寻求的刺激青春?!
看来,融合还需责任!对文化有责任感就不会让“XX体”任性而为,对生命有责任,就不会让“青春”与“冒险”融合。
我赞成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在这纷繁之世,拿来,远比封闭更有价值。取其菁华,去其糟粕,正应是面对“融合”的态度。
人应当学会善假于物,而不应最终反为物役。
文章写到这里,我似乎已可以解答上文那个质疑。“存在即合理”的观点并非谬误,因为一切不负责任的融合都不会真正存在,不过是惊鸿一瞥,过往浮云而已。
其实,从我们个体而言,每一个人都是“爱”的融合体,冰心说:人生之路应“爱在左,同情在右”,我钦佩徐本禹将爱心与青春融合,走入大山做起教书匠;我欣赏钟南山将仁爱与医术融合,面对骇人“非典”,不畏不惧不怵,将更多人的生命放在“小我”之前;我膜拜袁隆平将博爱与责任融合,专注田畴,收获富足,消除世界上四分之一人的饥饿,倾注终身只为更多人“有饭可食” ……
高三,是跨入成人世界的门槛,自豪地向世界宣布:我即将成年!或许我并不能改变世界太多,但请放心,一份“心忧天下”与理想融合的我,会给你们带去惊喜,带去感动。
成人,在路上。融合,责任与爱莫相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