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昭通市拆迁补偿标准政策,昭通市拆迁旧城改造计划

时间:11-15编辑:佚名 法则规定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一、规划背景

昭通,作为云南省北大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如何将本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如何进行产业传递与产业扩展,是我们面对必须考虑的问题。

昭通,历史以来就是我省的北部区域中心,文风昌盛之地,南方丝绸之路主要通道。作为云南北部文化的代表,如何在新的世纪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我们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紧紧围绕把昭通建成“云南重要的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展定位和昭通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城市将担负起新的任务,制定新的发展目标。

城市的扩大,建设用地的扩展,如何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生态格局,更是我们规划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新的世纪呼唤高效、合理、有序地利用土地。二十年的建设,不应该成为规划师的时间桎梏,而应该让规划师们的眼光更远一些。

二、规划调整原因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简称原规划)开始于1998年,历经3年时间完成了报批等工作。但是,由于近年来昭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市人口规模及用地规模大大超出原规划的预测目标。同时,交通条件、开发条件、投资环境的极大改善也使原有城市格局与城市功能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在此条件下,我们受昭通市人民政府委托,进行《昭通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整》,力图通过对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的调整,及对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形态、城市目标的重新研究,使总体规划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

(一)城市发展目标及城市定位发生了变化

2001年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昭通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将城市性质确定为:区域中心城市,昭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以能源、煤化工、建材为主,以烟草、食品加工为特点的现代化城市。从几年来的建设来看,总体而言,其定位是准确合理的。在一段时期有效地指导了城市建设的进行。但是,近年来,昭通市正进入城市化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溪洛渡、向家坝电站和昭待、水麻公路的开工建设,省第八届民运会2006年在昭召开,昭阳区被列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重点扶持县,省级昭阳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日益凸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昭通历史上曾是我国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云、贵、川三省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随着“云南北大门”建设步伐的加快,昆水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昭通市必将成为云南对内开放的大通道的和大西南出海的便捷通道,随着商贸物流的日益繁荣和扩大,必将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因此,原有的城市地位将得到较大提升,将从“滇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向“滇、川、黔三省交汇地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云南通向长江经济带和川、渝经济区重要的枢纽城市,云南的‘北大门’”这一方向转变。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也促使城市具有“大西南物资南下出海的重要聚散地,川、滇、黔大通道的重要物流基地”这一城市职能。

(二)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呼唤新的城市用地扩展

原总体规划确定最新或2022(历届)年时城市人口规模为26万人。但是从目前的统计资料来看,城区的常住人口已经达18万人。2005年底,仅流动人口已经达到6173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分别由2000年的16.86‰和24.32‰,下降到11.04‰和17.49‰,预计未来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将保持在9‰的水平上,人口数量还将得到很大提高。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必须通过发展新区,扩大城市规模,适应发展的需要。

同时,为了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对坝区的可建设用地进行长期的、严格的控制,保证城市及其周边环境的和谐,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产业的极大拓展,需要重新进行城市功能结构的调整和城市交通组织

未来几年,昭通城市将有几大产业发展,将建设5大基地,这在未来的城市空间中,必须得到体现。

1、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立体气候造就了昭阳区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尤其是苹果、烤烟、马铃著、魔芋、花椒等已初具规模,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依托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优势农业产业带。以建成投产的“昭阳威力淀粉有限公司”、“昭通三艾魔芋有限公司”、“昭阳区欣馨农产商贸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2、生物制药基地

昭阳区拥有天然野生药用植物近300种,尤以天麻、杜仲、黄柏、五倍子等,因质优量大而闻名遐尔、久负盛名,为生物制药创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托已建成的云南昭通制药有限公司、天昭药业有限公司,尽快扩大规模,做强品牌,努力开拓市场,推动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3、载能工业基地

昭阳区褐煤储量达80.97亿吨,居全国第二、南方第一,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和市场前景。开发褐煤,发展煤化工业,尽快使昭阳成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加快无烟煤、铜、铅锌等矿产资源的开发,矿电结合,大力发展载能工业。抓住金沙江三大电站建设的机遇,加快年产200万吨的华新水泥厂建设,以水泥生产为龙头,做大做强建筑建材业。

4、商贸物流基地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昭阳区历史上曾是我国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云、贵、川三省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随着“云南北大门”建设步伐的加快,昆水高速公路建成使用,昭阳区必将成为云南对内开放的大通道的和大西南出海的便捷通道,随着商贸物流的日益繁荣和扩大,必将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5、历史文化展示创作基地

昭通是多元文化共生之地,文化区位优越,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建设成历史文化展示创作基地的基础和条件。数万年前,早期智人“昭通人”就生息于此。境内出土的孟孝琚碑有较高的书法价值,被誉为“稀世之宝”。民国时期的风云的人物龙云、卢汉故居具有较高的观赏研究价值。近期以《好大一对羊》为代表的一批昭通文学作品,在国内影响较大,被称为“昭通文学现象”,这些都将推动昭通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新的世纪呼唤城市具有人文精神与生态内涵,需要对城市景观要素及城市形象重新进行定位

昭通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丰富。通过对城区用地性质进行整合,加强城市形象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三、本次规划调整的指导思想及内容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

长期以来,昭通作为云南省北大门的区位优势并未得到有效利用。从区域发展来看,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城市产业多元化发展,将会对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用地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随着知名度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由此带来的“投资热”、“开发热”又将可能使昭通的生态容量和生态环境面临更大的压力。生产力的发展与布局具有一经建设即难以变更的特点,如果在指导思想的确定上和发展战略及开发模式的选择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审慎地选择与确定适合昭通的发展道路,避免重蹈国内及省内某些地区在经济利益驱动下急功近利搞开发的覆辙,是规划的指导思想。

(二)规划的主要内容

●从云南省出发,结合市域实际情况,从城镇的发展条件入手,提出昭通市合理的城镇发展布局与规模,将产业布局在市域范围内作出安排,为昭通城市的产业发展导向提供合理的依据。

●从昭通城市的资源优势及产业优势入手,进行城市经济的发展研究,使城市区域的产业功能提升,将城市产业功能传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作为目标,制定合理的城市性质。

●通过解析昭通城市历史发展沿革及城市发展的动力学因素,分析导致现状城市土地利用状况的各种条件。同时,以昭通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为基础,提出未来昭通的城市形态结构及用地布局结构。通过空间形态结构、功能结构、生态环境三方面的研究,提出未来昭通城市形态结构与用地布局目标。

●将城市空间与生活组织规划纳入本次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道路及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绿地系统与开放空间组织、景观结构规划、公共设施布局与社会生活组织、建筑形态与城市空间肌理规划等几方面的规划研究。

(三)本次规划提出的几大概念

●产业合理化

对未来城市产业进行合理分析,将城市规模发展与城市产业空间布局在城市区域内作出合理安排,找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联系,制定合理的空间目标。

●城市游憩化

将城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相结合,建立完善的城市游憩系统与城市景观系统。

●大地园林化

将城市森林(Urban Forestry)、自然化公园(Naturalizillg Parks)和其他的开敞空间(Open Spaces)纳入城市园林系统,将单一的休闲活动发展为广义的生态组织,为城市建设休闲产业提供物质与环境条件。

四、规划依据及技术路线

1、《城市规划法》和国家、地方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技术标准和规定。省、州、县关于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2、己经批复的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8)。

3、相关政策及法规文件

第二章 昭通大区域研究

一、交通区位  

昭通市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1484公里的边界,有1361公里与四川、贵州两省接壤。连接云、贵、川三省最便捷的省际铁路——内昆铁路和213国道纵贯全区,213国道是云南省“三纵三横九通道”高等级公路网规划中的一纵和一通道。昭通市距省会昆明473公里,与西南其它三大中心城市重庆、成都、贵阳等地都为500公里左右,与省外交往极为方便,是云南省北上四川、重庆及中原的重要通道。

同时,该区是中国长江经济带的“龙尾”,内昆铁路、昆水公路与长江航道的交汇点水富县是我省第一大港,213 国道与金沙江的交汇点绥江县,是我省第二大港,水陆联运十分方便,通过便利的长江黄金水道,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往来比较方便。

因此,昭通市是云南省出省和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云南省的北大门。 

二、经济区位

长江流域的开放开发,是我国经济建设布局的重点之一。分别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为中心的四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贯穿长江上、中、下游。昭通地区作为云南省唯一的代表,在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协作区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是中国开放、开发从东到西沿长江递进的着力点,是一个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同时,该区位于“攀西~六盘水开发区”和“金沙江下游国土开发区”的腹心地带,这两个开发区是国家批准实施的重点开发区之一。

从全省的角度来说,昭通地区是云南与长江流域经济带联系的纽带,是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承接地,是云南省经济区划滇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城市。

三、区域城镇发展的有利条件

从区域城镇发展的条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昭通市是以重庆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经济协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出省和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之一,是云南省的北大门,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昭通城镇发展面临朱总理视察昭通、省政府昭通现场办公会、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一强一大一通道”目标实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许多历史性机遇。

3、昭通具有水电、生物、矿产、旅游等资源的比较优势,而且开发条件、市场前景良好。资源开发重大项目如溪洛渡水电站等即将动工建设。

4、农业基础较为稳固,农业劳动率有所提高,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经济总量达到一个新水平。城镇发展的“推力”和“动力”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5、“九五”期间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为城镇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6、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

四、区域城镇发展的不利因素

(一)自然地理条件差

全市总面积中山区占了72.54%,平坝仅占3.66%,城市建设用地相当紧张。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人均土地资源少,垦殖指数高达30.1%,少数高达50%以上,开发过度造成水土流失面积大,生态问题严重。

(二)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投资环境差

地方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实力不足,难以满足城镇大规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公路等级低,等级以下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60.5%,通行能力弱,网络密度小,受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大,空运和水运没有形成主力,客货周转经常受阻。

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较差,城市“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

(三)社会和市场发育程度低

城市是社会和市场发育的结果,社会和市场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昭通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贫困人口比重大,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大,而在乡镇企业工作、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村人口较少,商品经济、商品流通不够发达,自然、半自然经济还比重大。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城镇的发展。

五、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分析

从全市的城镇体系发展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昭通城市所在地的区域中心位置将为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的产业将会更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工业产业、仓储产业、物流产业、交通产业也将有重大的飞跃。在此基础上,人口规模将会有重大发展。随着而来的城市商业、信息等产业也会得到提升。

第三章 昭通城市的生长与动力学研究

一、城市发展现状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西、北与四川凉山州、宜宾市毗邻;东与贵州省毕节地区接壤;南与本省曲靖相连。市委、市政府驻地昭阳区至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四大中心城市和攀枝花、六盘水两大工业基地运输里程均在500公里以内,处于西南地区四大城市的中心点,是云南省连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门户和云南对内对处开放的重要通道。 

2、行政区划 

昭通2001年撤地设市。全市辖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水富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1区10县173个乡镇。 

3、面积 

全市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4、地形地貌 

全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最高海拔为巧家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为水富滚坎坝267米,平均海拔1685米。 

5、气候条件 

全市立体气候明显,属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北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型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雨量1110毫米。 

6、水能资源 

境内主要有金沙江、牛栏江、白水江、横江、洒渔河、洛泽河、以礼河等江河,水能蕴藏量208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1484万千瓦,水能蕴藏量占云南省的24.9%。国家在我市金沙江下游规划有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三座巨型水电站。2005年,溪洛渡电站将开工建设。 

7、矿产资源 

全市成矿地层多,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已知矿种33种,探明储量的22种,其中,煤 、硫、锌、银、镁、磷、硅石等为优势矿种,储量大、品位高。煤炭储量189.5亿吨,占云南省总储量的36.3%。其中,褐煤储量占云南省褐煤储量的44.3%。为我国南方最大的褐煤田;无烟煤属特低灰、特低硫、特高热值、特高固定碳的优质无烟煤,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硫铁矿为全国五大矿区之一。有色金属为云南省三大基地之一。 

8、生物资源 

昭通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市有木本高等植物151科457属1025种。60余万亩竹林遍布全市。是我国珍稀有竹种——筇竹、方竹的集中分布区。经济作物以烤烟、油料、麻类、魔芋等为优势产品,是云烟的主产区,是中国山嵛菜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为全国马铃薯最适宜生长区域,还有“中国白魔芋之乡”的美誉。经济林木有100多个品种,大宗产品有油桐、乌桕、五倍子、木漆、白腊等,产量居全省之首;有各种水果37种苹果、柑桔、樱桃、甜橙、蜜桃等,量大质优,是我国南方优质苹果基地,年产量2亿多公斤,享有“果乡”之称;天麻、杜仲、黄柏、半夏为主的天然药材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海内外,为全国品质最优天麻的核心区域。昭通还是云南省畜产品主产区。 

9、旅游资源 

昭通的旅游资源集自然、人文景观两大类,多姿多彩。五尺道、僰人悬棺、汉孟孝踞碑、扎西会址、大山包高原风光及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水富铜锣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黄连河瀑布群、威信观斗山石雕群等。奇特的自然景观与浓郁的民族风情、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和革命历史文化名胜相结合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

(二)历史沿革

昭通这块古朴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源远流长。1982年,昭通市北郊过山洞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约10万年,称作“昭通人”,填补了云南省猿人阶段到晚期智人阶段之间的空白,说明昭通市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至距今四千年的约六千年时间里,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已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懂得了制陶、纺织、农业和放牧等技术,开始了邑居和定居生活。西周末至春秋初期时的杜宇部落入蜀,“教民务农”,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蜀民的拥戴,当了蜀王,号“望帝”。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以蜀郡太守李冰开凿焚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经略云南,派常颔将李冰开凿的焚道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史称“五尺道”。中原文化的南渐,今昭通地处“五尺道”枢纽,得风气之先,是云南最早、最充分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

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改变汉初“闭蜀故徼”的封闭政策,重开“南夷道”,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扩大中原与西南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王朝在今昭通市设朱提县(郡),昭通首次被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商品自由运销,汉文化影响蔚然成风,昭通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自西汉建元六年至唐天宝年间,今昭通以“朱提”冠名,或为县治,或为郡治,或为犍为南部、犍为属国都尉治所,前后达800余年。其间,汉晋两代,发达的农业经济、灿烂的青铜文化特别是白铜的发明、闻名全国的朱提银、儒学的兴起和传播,表明朱提地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这从汉孟孝琚碑和晋霍承嗣壁画墓等的出土发掘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尤其是汉孟孝琚碑,有“寰宇稀世之奇珍”,“海内第一石”之美誉,著名学者梁启超、罗振玉、袁嘉谷、黄膺、赵藩、方树梅、谢饮涧等学者对此碑纷纷进行过考证,该碑是迄今为止云南所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其碑图、碑石、碑文为研究云南古代文化史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证。霍承嗣壁画中的“夷汉部曲”的写实画像,是现存晋代壁画的唯一,对研究古代民族史及汉晋时期云南民族关系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朱提文化受滇、夜郎、巴蜀、荆楚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其表现的主要文化特征仍然属于成熟的汉文化体系。也就是说,朱提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同时包容了多种周边文化因素的复合型、地域性文化。

唐宋时期,南诏、大理两个地方政权先后称雄于云南地区,昭通既与中原文化疏离,也未能充分接受南诏、大理文化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唐豆沙关袁滋题纪摩崖,是作为封建统一国家的唐中央政权与南诏地方政权关系史中一项重要的实证文物,又是唐贞元间中原、巴蜀与云南交通史的真实记录。学术界认为袁滋题纪摩崖有“维国家之统、定疆域之界,鉴民族之睦、补唐书之阙,正载籍之误、留袁书之迹”六大历史价值。已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在今盐津县豆沙镇境内,刻石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行,计一百二十二字,释文为:“大唐贞元十年九月廿日,云南宣慰使内给事俱文珍,判官刘幽严,小使吐突承璀,持节册南诏使御史中丞袁滋,副使成都少尹庞颀,判官监察御史崔佐时,同奉恩命,赴云南册蒙异牟寻为南诏。其时,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韦皋,差巡官监察御史马益,统行营兵马,开路置驿,故刊石纪之。袁滋题。”宋封乌蒙。元置乌蒙路。明代置乌蒙府。清雍正九年在完成改土归流后,改乌蒙为昭通。上溯唐、宋两代行羁縻之治时中断中央政权建置的近五百年,今昭通称“乌蒙”(阿猛)前后千余年。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渐完备,因用兵、屯田、民族迁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值得关注,同样是昭通历史文化资源中极为宝贵的财富。

清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改土归流,“诏改乌蒙府为昭通府”。历雍正、乾隆、嘉庆三代,实施了一系列安定社会、发展生产、繁荣文化的方针政策,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又步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以兴修水利和高产农作物引进种植为代表的农业开发;朱提银铜的再度辉煌;因大规模铜运而推进的水陆交通建设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儒学的日渐复苏;非本土宗教文化的进入等等,昭通历史文化仿佛又走进了繁荣的朱提文化的又一个轮回。可惜,匆匆而来的晚清咸同年间的动乱,又一次断送了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好前程。

民国时期的昭通,成为云、贵、川三省边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时有“小昆明”之美誉。昭通涌现出了中共早期云南地方组织领导人刘平楷、李国柱,中国中央军委确认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位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昭通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

(三)社会经济情况

2005年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9.6亿元,年均增长7%,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42元,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0年的32.3:36.8:30.9调整到2005年的27.8:38.7:33.5;非公经济保持较快发展,占国民经济比重达到30%。2005年末,实现农业总产值61.8亿元,是2000年的1.4倍,粮食产量达到126.7万吨;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一系列优质农产品列入省的规划布局,畜牧业占农业的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2亿元,比2000年增长56.4%;实现工业增加值49.1亿元,年均增长8.3%,“十五”后两年工业增速分别达到19.8%、18%。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28.9%,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6%,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05年实现增加值56.76亿元,房地产、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逐步成长,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

(四)人口现状

根据多方面的统计来看,目前市政府驻地昭阳区城区人口为17.4万人。流动人口为3万人。

(五)土地利用现状

从目前城市建设和地理空间的实际情况看来,目前市区主要分为几个部分。

1、老城片区

是昭通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片区,主要包括各职能部门和各单位的住宅用地。同时也有历史上留下来的传统街区。其中南、北顺城街和南、北建设路之间的街区是传统建筑和传统商业街区。

建筑风貌多为1~2层,土木或砖木结构。街道宽度为4~6米。

2、新城片区

是近代城市向西部和向南部发展的新城区,主要包括青年路、昭阳路等城市主要道路周边区域。是城市发挥现代城市职能的空间。包括各类公共建筑及商贸街区。

3、元宝山片区

是城市通往机场的城市空间。以元宝山为中心,主要包括体育学校、教育学校和党校等教育设施用地。

4、珠泉路片区

是城市沟通西部的高速公路的城市新区,包括以此为基础建设形成的环城北路与环城南路区域。是目前城市新建区域,主要是城市商业街区。

5、海楼路片区

是城市扩大规模后向南发展的主要区域,主要以居住区为主。是近年来新发展新建居住小区较为集中的片区。

 (六)现状问题

1、用地布局零散

从目前情况来看,城市仍然是在老城的基础上“圈层式”发展,缺乏一个展现昭通新形象的空间。城市中用地功能混杂,没有形成与其地位符合的各类中心。居住用地较为零散,导致城市相关的服务设施不能配套。

2、城市道路没有形成体系

由于建设的原因,整个城市开发是逐步进行的,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导致目前城市中,主、次干道分布不均衡,城市缺乏必要的快速交通体系。对外交通联系道路经常出现堵塞的情况。

3、城市目前的发展方向受制约

目前城市的建设方向主要是海楼路片区。由于本片区受南部的凤凰山影响,已经没有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容量。因此,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将会出现城市建设用地投放不足的情况。另外,由于东部为机场,城市向东部发展,建设也会受到机场净空区的影响。

4、新的产业布局缺乏空间

城市的人口在增加,城市新的产业需要安排,城市的职能需要完善,这一切都需要城市的建设用地。但是从目前来看,城市可建设用地相对缺乏已经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瓶颈。

5、城市缺乏必要生态与环境空间

在城市建设中,对周边山水空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虽然目前环西路等项目的建设中,考虑了沿街景观效果,但是离一个大城市的要求还不够。只有在今后的建设中,牢牢把握“景观、生态”的概念,城市才有可能美起来、绿起来。

6、城市形态不佳

一个好的城市形态,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城市形象问题。一个好的城市形态意味着产业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城市空间与外围环境空间结合较好。目前的城市形态中,昭通城市呈现出“一片、一区”的格局。整个城市形态缺乏一个“发展轴线”与“发展核心”,这对未来城市用地布局不利。

7、南北向交通不畅

目前,火车站片区与城市仅靠一条朱提大道连接,不适应未来发展需求。在下一步的调整中,必须对南北向交通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交通网络。

二、城市生长方式的解析

(一)城市生长的动力学解析

城市就像一个有机体,它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演化而生

长更替的。由于社会、经济、文化、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与更新渗透着历史的足迹与文化的变迁。追其根,朔其源,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发展的足迹与未来城市建设的趋势。

城市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其聚集性,包括人口的聚集,权力的聚集和财富的聚集等。而要能实现这样的聚集,依据刘易斯•芒福德的“磁性中心”理论,没有一个像磁极那样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中心是不行的。

(二)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

1、现状用地选择情况

昭通地处昭鲁坝子的的东北部。用地较为平坦,地势北高南低。

从目前城市所处的地理空间单元来看,城市西部为GZ40国道,东部为内昆铁路。城市南部与东部为自然山体。其中,南部的凤凰山较靠近城市,也是城市周边重要的景观山体。

由于城市南部用地较为开阔,目前的城市建设多在此进行。但是由于高速公路与凤凰山的空间限制,城市南扩已经没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昭通机场距离城市过近,且因为机场净空的影响,城市向东发展已经没有余地。

目前,由于内昆铁路的通车和昭通火车站的修建,城市产生了向东北的发展趋势。目前建设的朱提大街正是顺应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城市主要道路。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城市北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现状由于省耕塘水库和周边的凹地使道路及市政工程设施建设有一定难度,因此,在上一阶段,城市并未向北部发展,而是选择向南建设。

2、未来用地选择分析

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回昭通所在的地理空间,南北向的水网水系滋养着城市、村庄和田野,周边和坝区中的山体和小的水面形成了丰富各异的地理空间。昭通并不缺乏构成丰富多彩城市空间的景观要素。比如,以凤凰山为城市主要景观核心的南部片区,在城市中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也看到,现状城市建设中,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城市中必要的景观廊道与景观空间并未引起很大的重视。

在未来城市建设中,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牢牢把握构成未来城市特色的景观要素,将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环境优美,自然和谐的城市新空间。

在未来城市用地扩展中,必须为城市产业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城市未来的发展也必须依托产业空间的发展,城市的用地构成也必须符合城市产业布局的需要。

3、城市“门槛”分析

对于在城市成长过程中某些限制其发展的极限或障碍的研究。根据由波兰人B.马利兹所提出的临界分析理论,这种极限称为发展的临界。可分为实体上的,指由自然环境造成的;技术上的,指与基础设施系统有关的;结构上的,指城市中某些部分(如市中心)需要重建。该方法力图通过造价的比较,和对城市扩充的各种可能途径所造成的人口数量的比较,找出最经济的途径来克服一系列极限因素。

现状城市面临着南部的凤凰山与北部的省耕塘两大“门槛”,其中,凤凰山的“门槛”要“高于”省耕塘的“门槛”。,因此,城市首先跨越的是省耕塘这一“门槛”,向北发展,当跨越这一“门槛”后,城市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

4、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的选择

综上所述,从昭通城市用地条件、对外交通条件、产业发展潜力,以及其特有的山~水~城生态格局来看,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将会选择向北面与南面发展,并沿河流水面体系留出必要的生态绿地系统。形成北部与南部的产业空间,在未来城市中心建设行政中心与生态景观中心。

(三)关于城市“功能带”的建立

在昭通“交通先导、环境渗透”这一生态地理框架下的城市北拓和南拓导致城市形态将呈带状模式,城市将会沿着主要城市道路进行建设。

通过城市空间发展分析和景观要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自南向北通过一系列的城市节点空间串联在一起。分别为凤凰山——老城区——省耕塘水库——行政中心——火车站。

这一系列空间里面包含了构成城市内涵的景观要素、文化要素、历史要素、行政管理要素、对外服务要素、对内服务要素等一系列城市基本职能。通过这个空间系列可以高效合理地组织城市用地,实现城市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产业安排的和谐、高效。

带状空间之间以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要素,采用东西向的生态隔离廊道相分离,形成葡萄串式适度规模的生长。

基于适度规模的发展将使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与产业发展相冲突的污染工业寻找其它的发展地点,形成中心城区产业组团的外向拓展。

第四章 发展定位

一、总体功能定位

(一)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立足攀西~六盘水大区域

昭通市地处云南北部,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昭阳区历史上曾是我国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云、贵、川三省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随着“云南北大门”建设步伐的加快,昆水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昭阳区必将成为云南对内开放的大通道的和大西南出海的便捷通道,随着商贸物流的日益繁荣和扩大,必将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昭通地处攀西~六盘水经济带上,与昆明、成都、重庆等区域大城市距离相当。因此,依托区位优势与交通优势,有望形成川、渝、滇之间区域中心城市。

(二)产业功能传递——依托资源,强化物流商贸,拓展新型工业产业空间

1、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立体气候造就了昭阳区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尤其是苹果、烤烟、马铃著、魔芋、花椒等已初具规模,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依托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优势农业产业带。以建成投产的“昭阳威力淀粉有限公司”、“昭通三艾魔芋有限公司”、“昭阳区欣馨农产商贸有限公司”等为依托,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2、生物制药基地

昭阳区拥有天然野生药用植物近300种,尤以天麻、杜仲、黄柏、五倍子等,因质优量大而闻名遐尔、久负盛名,为生物制药创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依托已建成的云南昭通制药有限公司、天昭药业有限公司,尽快扩大规模,做强品牌,努力开拓市场,推动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3、能源工业基地

昭阳区褐煤储量达80.97亿吨,居全国第二、南方第一,具有优越的开发条件和市场前景。开发褐煤,发展煤化工业,尽快使昭阳成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加快无烟煤、铜、铅锌等矿产资源的开发,矿电结合,大力发展载能工业。抓住金沙江三大电站建设的机遇,加快年产200万吨的华新水泥厂建设,以水泥生产为龙头,做大做强建筑建材业。

4、商贸物流基地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昭阳区历史上曾是我国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云、贵、川三省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随着“云南北大门”建设步伐的加快,昆水高速公路的建成使用,昭阳区必将成为云南对内开放的大通道的和大西南出海的便捷通道,随着商贸物流的日益繁荣和扩大,必将带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三)生态环境维育——适宜居住、环境优美的山地城市

昭通城市山环水抱,文物荟萃,昭通是多元文化共生之地,文化区位优越,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丰富。依托城市各要素,建设适宜居住、环境优美的山地城市具有良好的条件。

二、总体发展目标及城市定位

通过以上分析及未来昭通城市担负的主要职能,将城市性质确定如下:

1、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滇、川、黔三省交汇地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

3、云南通向长江经济带和川、渝经济区重要的枢纽城市,云南的“北大门”;

4、大西南物资南下出海的重要聚散地,川、滇、黔大通道的重要物流基地;

5、金沙江水电开发重要的前沿城市和服务基地。

三、发展规模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在于拥有规模经济效益,世界上主要中心城市的“中心”地位无一不以较大占地规模和较高密集的人口规划来体现。目前,昭阳区建成区面积16.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7.4万人。考虑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到2010年,全区城市人口达26万人,建成区面积22.5平方公里;到最新或2022(历届)年,使全区城市人口达50万以上,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第五章 城市总体规划

一、总体城市布局

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结构离不开理论基础,首先我们对符合昭通发展实际的“带状城市”进行理论层面的研究。

(一)马塔的“带形城市”理论

早在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马塔就提出了著名的“带形城市”(Linear City)理论,主张城市沿一条宽40米的交通干道发展,干道上设置有轨电车,两旁是方格网状的街坊和绿地,总宽约500米,每隔300米设一条宽20米的横向道路,联系干道两旁的用地。并且认为城市可以无限延伸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的实践发展了带形城市的理论。在城市局部发展地区进行分期建设时,可以采取沿两条主要交通干道发展的模式,一条是为工业区服务的货运交通干道,一条是位于居住区和管理服务区之间的客运交通干道,此外还可能有两条平行的辅助道路,一条作为居住区的发展轴,一条作为工业区和管理服务区的发展轴。

  (二)昭通的带形发展模式

由于交通对城市的影响,整个城市不可避免的呈南北向发展形态,因此,如何发展适应昭通产业布局与城市总体环境建设也必须按照带形城市的模式进行。

二、昭通城市形态结构分析

昭通城市形态结构的概念为:一心两翼,龙腾凤舞,交通先导、环境渗透。

(一)一心两翼,龙腾凤舞

1、一心

带状的城市需要一个复合的功能空间,这里是城市的核心,包含的城市发展与历史传承的各类需要。这一功能中心自南向北贯穿整个昭通城市,分别为凤凰山(城市南部景观中心)——老城区(城市历史与文化传承中心)——省耕塘水库(城市新生态核心与景观中心)——行政中心(城市职能管理中心)——火车站(城市物流、交通中心)。

2、两翼

依托交通的引导,城市沿东、西两个方向,呈带状发展。两翼的发展,依托平行发展的城市中心带,可以取得良好的城市区位条件。

(二)交通先导、环境渗透

1、交通先导,沟通南北

从目前的城市形态看来,南北方向的交通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首要问题。从已经编制的城市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来看,仅仅解决了本片区的用地布局及容量、规模。没有从城市的角度解决整个城市发展的问题。

因此本规划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城市南北交通的问题,只有解决了南北交通,才有可能布置产业发展用地及拓展城市空间。

2、环境渗透,相辅相成

充分利用城市的山体景观及水体景观。另外挖掘景观潜力,依托现状省耕塘水库,形成水体公园,可以极大改善城市景观环境,形成未来城市的“中央公园”与“生态公园”。从而在总体上实现“城市建于山水之间,山水融于城市之中”的构想。

规划后的城市形态结构决定了城市必然形成开放型的景观布局,东西向的横向道路连接山、水、城,把山展现于人;让水亲近于人;使城适居于人。南北向的城市道路沟通整个城市功能区。

在规划过程中,结合城市周边山体、外部水体以及农田,运用生态优先原则,结合城市周边现有农田设置农田保护地带,以保护现有农田的风貌特点;在各个片区之间设置生态隔离绿廊,并结合周围山体设置山体保护林地,充分保护现有生态资源。

三、城市功能结构组织

城市功能结构按照“一轴、六片区”来布局。

(一)一轴

规划未来昭通的城市形态是“带形城市”,在中心布置整个城市的功能带。这个功能带涵盖了城市发展各个时期的“中心”与要素。

1、老城中心——城市历史核心

2、凤凰山——城市景观核心

3、省耕塘——未来的城市生态景观核心

4、行政中心——城市管理核心

5、火车站——城市的交通与物流核心

(二)六片区

1、老城区

2、海楼路片区

3、南部工业区

4、省耕塘片区

5、火车站片区

6、北部工业区

四、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期内,昭通城区空间将形成大型绿楔与绿带相间隔的团状城市形态,规划加强对“自由生长”动力的引导,使城市有序的发展。主要构思是加大现有城市格局的整合,规划将新城与老城脱离,以省耕塘水体公园相隔形成相对隔离的空间。通过城市南北方向城市主干道的建设引导城市向北发展。

规划预测城区最新或2022(历届)年城市总人口50万。按照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的相关规定,确定昭通人均建设用地不超过105平方米的标准,坝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在55平方公里左右。

(一)居住用地(R)

现状居住用地主要分布于老城区及城市南部的海楼路片区。

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将整个居住用地划分为8个居住片区。按城市居住区的规模布置相应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及中、小学校、绿地。按服务人口大小进行控制,每一社区用地面积为200~250公顷。每一社区建设有集中的社区公园和大型的社区购物休闲空间。

1、老城片区

是城市的传统居住用地,大部分保留着传统的居住空间形态。规划主要打造传统居住空间,体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风貌。将不适应传统空间的建筑进行整治,将目前的行政办公等用地进行剥离,实现传统城市的复兴与城市文脉的再现。

2、海楼路片区

是近期城市居住发展区,也是目前居住小区较为集中的片区。在目前建设的基础上,完善结构与公共设施配套。

3、省耕塘北部片区

位于未来城市的北部发展轴,也是城市向新区发展建设的片区。

4、省耕塘南部片区

位于未来城市的南部发展轴,也是城市向新区发展建设的片区。近期随着城市空港经济区的建设,本片区的居住为其服务。本片区由于存在着部分采空区,在建设中,应做好地质勘查工作。

由于本片区靠近机场,受机场净空区影响,对建筑高度有一定的控制。本片区用地起伏较大,规划有山体公园,所以布置为低层住宅区。

5、行政中心北部片区

位于行政中心北部,主要为行政办公单位提供住宅用地。

6、行政中心南部片区

是未来城市商贸、文化中心的配套居住用地。

7、火车站北部片区

为仓储物流区服务。

8、火车站南部片区

为北部工业园提供居住服务。

(二)城市行政办公用地(C1)

目前的昭通城市的行政办公用地位于老城内,相对而言用地狭窄,已经没有可发展用地。目前行政办公用地较为分散,也不利于提高办公效率。

规划将行政中心统一布置于省耕塘北部,正在建设的朱提大道西侧。形成集中的行政办公区。同时,行政办公区的建设有利于带动城市向北部发展。形成集中的行政、办公、商贸、文化区。

(三)城市商贸服务区

未来昭通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区域中心城市,其50万人口规模将达到大城市的规模。因此,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布置也必须站在这一高度进行考虑。

未来昭通城市商业服务业的布局是职能分工、主次分明、协调发展。布局采用多中心的布局方式。

1、传统城市商业中心

是目前城市的中心。通过商业设施的重新布局,逐步形成为老城片区居民服务的商业副中心。同时对传统风貌区进行必要的商业整治,形成别具特色的传统商业街区,维护老城的商业气氛。同时也提供追寻历史遗迹的商业、饮食一条街。

2、现代商业中心

目前建设的朱提大道是未来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行政中心片区也是未来整个城市的中心区域。在此布置全市的商业中心。

3、物流商贸与专业市场

火车站片区具有铁路及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是未来区域的物流中心。在火车站片区布置大型的物流中心和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形成区域的商业流通中心。

(四)城市文化、教育及体育中心

昭通老城是昭通传统建筑与城市历史地段的核心区,规划以保护原有形态和生活模式为主。增加服务设施改善居住条件,鼓励居民继续在老城居住,从而维持和延续现有的社会生活网络,保持老城的特色。适当发展旅游。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控制现代化商业活动的大规模进入。鼓励民族和其他昭通地方特色手工业者在老城经营。

在新区依托昭通师专的建设,布置大型文化设施,形成城市的文化教育中心。

在城市“功能带”布置未来的体育中心。形成大型的聚会空间和开敞空间。

(五)工业用地

未来昭通的发展,离不开工业产业的建设。因此,必须把工业产业建设作为城市发展重要推动力。实现“工业强市”的目标。在规划中根据产业的不同,分别规划有北部工业区与南部工业区。

考虑到风向关系,北部工业区布置无污染的工业企业,南部工业区可以考虑二类工业企业。

(六)仓储、物流用地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昭通将会成为区域的物流中心。因此,结合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的布置,将物流作为一个产业进行布局,布置于火车站的北部。

 (七)规划用地一览表(略)

最新或2022(历届)年规划城市人口500000人。

五、规划用地系统构成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将区内不同使用性质的土地利用方式,根据“山~水~城~人”的规划构思概念归纳为环境支持土地系统、城市支持土地系统、生活居住支持土地系统、产业发展支持土地系统四类用地构成系统。通过规划用地系统构成分析,清晰地描述出昭通城市各片区之间的功能结构关系和组团内部的系统框架。

(一)环境支持土地系统

在统一的山体、水系、路网和农田背景下,环境支撑土地系统由区内生态绿地、公共绿地、凤凰山森林公园与省耕塘水体公园等开放绿地、山林保护绿地、生态农业观光、景观风貌协调区用地等构成,它勾画了城市结构中的五大组团间开敞绿带隔离以及城市周边山体、农田既亲近又有机缓冲的生态格局。

(二)城市支持土地系统

城市支持土地系统主要为支持城市基本服务功能的一系列设施用地,它所反映的是城市公共使用空间在各组团中的适中位置和紧凑化布置理念。主要是规划城市中部的“功能带”。

(三)城市居住支持土地系统

城市居住土地系统反映的则是城市中最主要的居住功能在空间用地上的布局取向,居住片区围绕城市服务设施展开,提供最佳的城市服务便利,不同等级的居住用地通过共享的环境支撑系统平等地享有城市支持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根据需要,一共布置有八大居住片区。

(四)产业发展支持土地系统

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企业与物流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城市赖与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一共布置有南北两部分产业发展用地。与城市外部交通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物流产业发展共同形成城市的产业发展支持土地系统。

六、规划构成要素解析

规划构成要素的解析是在城市规划用地系统构成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系统的进一步剖析,以阐释规划中对昭通未来城市系统构成要素的理解。要素解析将三大用地支持系统中除居住和产业发展用地之外的各类用地划分为生态、文化、活动和设施四种要素,进行平面叠合后阐释规划要素对城市生活与产业系统的支撑结构。

(一)设施要素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及区域大型基础设施用地。

(二)活动要素

反映提供市民活动的绿地和开敞空间。

(三)生态要素

城市得以在自然环境背景中生长并与自然取得共生关系的用地。

(四)文化要素

构成特色城市风貌和城市文化传统传袭的用地。

七、道路与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一)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城市道路根据服务对象不同,划分为几大类

1、快速道路

随着不久的将来,昭待高速公路的通车,昭通将会重新成为云南省的交通要道,大量的过境车辆将会通过市区。同时区位条件的改善也带来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服务性车辆将会在城市南北向通行。在此条件下,建设一条城市快速道路,城市外部车辆进出产业区的快速通道。断面宽度为40米。

2、城市一级主干道

即城市的交通性主干道。断面宽度为50米。两侧预留15米绿化带。

昭通未来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就是南北向交通不畅的问题。随着东部城市快速道路的建设,未来随着“井”字形城市交通性道路的建设,南北不畅的交通性问题将会得到有效解决。

3、城市二级次干道

城市的生活性主干道,宽面宽度为40米。两侧预留10米绿化带。

4、城市次干道

断面宽度为24米

5、城市支路

断面宽度为16米。

(二)公共交通系统与步行系统规划

1、广场

规划有5个广场。主要是城市人流集散空间和展示城市。

2、停车场

规划一共布置有18个停车场。

3、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包括公交始末站和沿途站场。公交始末站分别布置与城市的南北两侧,形成大型的公交首发和停车位置。

八、绿地系统与开放空间组织

(一)规划原则

规划充分延续和保持昭通坝子的自然生态格局的完整性和原生性,结合水系的规划调整,突出昭通的山水、自然、人文特色,塑造昭通城市新的绿化结构与开放空间体系。

(二)休闲、游赏“公园”体系

根据昭通城市的功能定位及空间形态要求,布置相应的“公园”体系,满足景观与使用的要求。规划的“公园”不仅仅是满足居民的城市绿地,更是满足休闲旅游的游赏空间。

(三)生态绿地系统

在昭通城市总体规划中我们引入“城市生态绿地”的概念对整个城市进行结构与空间上的组织,使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建设相适应。城市各功能区划分为不同的组团,城市片区之间的隔离采用城市生态绿地和生态公园。

1、凤凰山森林公园

位于城市南部,历史以来就是城市南部重要的景观山体。规划为森林公园,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考虑。

2、清官亭公园

位于老城区内部。规划为城市的历史文化公园,以展现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主。

3、省耕塘水体公园

是新区内的重要生态公园,结合省耕塘水库,扩大水面,形成新区、老区之间重要的景观过渡空间。也是南北向主干道朱提大道一侧的景观空间。

4、南部绿化休闲公园

结合南部山体,形成以绿化、休闲为主的休闲公园。在用地布置中,不作为绿地布置。

5、中部生态公园

处于行政中心片区与火车站片区之间。主要利用现有的农田、水系,形成城市的生态公园。以自然化为主。不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九、景观结构规划

规划充分利用城市中的山体、水体及周边自然地貌,通过深入城市中的楔形绿地与贯穿整个城市的生态绿地,将城市中山水景观节点与人文景观节点串联成整个城市的山水景观轴线与人文景观轴线,两部分轴线呈双十字交叉,相互渗透、影响,形成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人文、自然、生态景观格局。

城市中保留的山体与外围自然地貌相互配合,形成网络状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网络,突出昭通的自然景观特色。

十、公共设施布局与社会生活组织

社区是可持续发展城市模式的最基本元素,其社会凝聚力以及社会参与的机会非常广泛,社会互动的机会可以帮助创造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组团。如果片区~组团的规模适度,其人口水平可以提供更广范围服务以及相适应的经济水平。如果每个组团都包含多样的土地开发以及广泛就业机会,则城市发展的活力与自我更新的动力就会大大提高。如果组团的建设分布有序,则建设快速、可靠的大区域公交系统将成为可能。

本次规划,我们尝试建设这样的居住组团模式以组织可持续的社会生活:

●一个散居组团的结构,着重于保护昭通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一个紧凑的模式,其规模在步行范围之内。社区的规模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使得步行感到方便。在这个方面,5至10分钟或者400至800米的步行路程可以定义为社区的边界。

●一个与历史传统、地理区位、古迹维护、生态保护、旅游发展、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具有明确功能定位的组团系统。

●一个层次分明的开放空间系统。通过设计使组团绿地、城市公园、滨河游园、农田、湿地等形成一系列趣味横生的开放空间系统。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依据社会生活组织结构肌理成组团式布置。各组团以组团服务中心为核心通过复合设施共享开放空间串联各社区服务中心。新城中心区十字形街道广场开放空间与环状复合共享设施开放空间共同构筑了网状社会生活互织肌理,形成流动的社会活动空间。

第六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专题研究

一、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利用导向性意见

(一)生态环境导向性建议

1、切实可用的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最终落实的保障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虽然过去昭通的总体规划中有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但由于专业性不强,内容少,可操作性较差,没有发挥出它对城市环境管理向科学化发展,以及指导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意义和实际作用,所以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首要任务是要编制一个切实可行的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使之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都分,有效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2、注重昭通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作为文化发达的地区,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如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扬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优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3、城市发展建设应强化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强化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因素;优先考虑城市排水管网的改造和完善,确定适合昭通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城市环境保护设施的水平,并结合园林绿化、整治城市水系及旧城改造等途径,改善昭通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自净能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区域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发展规模的确定,应充分考虑环境容量这一重要因素,结合昭通的资源环境情况及运用城市生态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来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科学地组织各项经济社会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合理的城市生态结构,使城市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5、控制并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为控制空气污染,改善昭通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需要采取合理的能源结构,推广电、燃气、太阳能等各种新型清洁能源。对工业、交通业排放的有毒有害废气进行有效的控制。规划应明确提出旅游区和其他需要进行特殊保护的区域首先划为“无煤区”,鉴于空气污染扩散的特点,需要将这些区域及周边300米的带状区域划为缓冲区,缓冲区最好规划成绿地,至少不应规划有污染的废气源。

二、给水排水工程规划

(一)给水工程规划

(二)排水工程规划

(三)城市防洪规划

三、电力电信工程规划

(一)规划设计依据

(1)《GB50052-9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2)《GB/50293-1999 》城市电力规划规范

(3)《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手册》

(二)电力工程规划

1、现状分析

规划区内现已建成以昭通220kV变电站(变装容量2x120MVA)为主电源,110kV线路分别引至城市东南凤凰110kV变电站(变装容量2x40MVA)、城北桃源110kV变电站(变装容量2x40MVA)、城西高桥院110kV变电站(变装容量2x40MVA,在建)的110kV供电电网。

2、现状主要问题

(1)桃园变及凤凰变基本已处于满负荷运载状态,且高桥院变投入使用后昭通220kV变也将满负载,不能满足将来用电需求。

(2)主城区内10kV电网虽已基本实现环网供电,但由于10kV线路多为架空线路且设备陈旧,电网自动化运行程度低,供电可靠性差。

3、负荷预测

采用人均用电法及负荷密度法对昭通市规划期内全市负荷进行预测。考虑昭通资源特点,二类工业尤其是煤化工工业发展余地较大,且昭通冬季寒冷,未来为减少居民煤采暖所带来的污染必将大力提高电采暖率。预测至规划期末全市负荷需求将大大增长。

(1)人均用电法:按规划期末全市人口50万,人均用电指标取2500kW.h/年(可达全国中小城市中上用电水平),可得全市年总用电量约12亿kW.h。按到时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4200小时预测至2025年全市总需用负荷约29万kW。

(2)负荷密度法:考虑昭通市用电特点,规划各类用地负荷密度及需用系数详见下表

由以上负荷预测结果取平均值即得至2025年规划区内总负荷预测约为31万kW。

4、变电站规划

根据负荷预测结果,规划区现有供电设施将远不能满足需求。规划除保留原有变电站并适当增容外,于太平片区东面新建110kV变1座,于箐门片区北部新建110kV变1座。110KV变电站负载率取1.8-2.0间,得各变电站变装容量详见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纸。

根据新增110KV变电站位置及各110kV变变装容量,为便于110KV线路进出及调度管理,规划于规划区外东侧新建1座220kV变电站。由此规划区可形成以东西各一座220kV变为主电源,各110kV变均有来自不同电源点的110kV线路的完善的110kV供电网架,可大大提高规划区的供电可靠性。

5、高压走廊规划

各110kV变电站的电源来自就近的220kV变电站,为提高供电可靠性,每个110kV变电站须有来自不同220kV变电站的110kV线路。因此110kV网络及走廊布局较为复杂。规划高压走廊布置应符合以下原则:

(1)保证线路与居民、建筑物和各种工程构筑物之间的安全距离,按照国家规定的规范,留出合理的高压走廊地带。高压线走廊规划宽度

单独设置的高压输电走廊(单杆、单塔架空线)控制宽度一般为:

    220kV     B=30-40m

    110kV    B=20-30m

    35kV     B=20m

(2)高压线路不宜穿过城市的中心地区和人口密集的地区。并考虑到城市的远景发展,避免线路占用工业备用地或居住备用地。

(3)高压线路应尽量保护绿化植被和生态环境。

(4)高压线路尽量远离空气污秽地段,不得接近有爆炸和火灾危险的建筑设施。

(5)高压线路的长度尽量短捷,尽量减少线路转变次数。

(6)规划区市郊架空线路应尽量归并,且沿规划高压线走廊或规划道路一侧布线。城区以外线路尽量布置在山区,塔杆少占农田。

(5)10kV电网规划——规划区内中压配电电网等级采用10kV。10 kV配电网络规划于主城区内采用双电源环网供电,可大大提高供电可靠性。城区边缘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结线方式。老城区内因线路改造难度较大可保留部分架空线路,其余线路均采用暗埋敷设。一般位于道路的北侧或西侧。

6、道路照明

规划区内主干道平均照度取30lx,次干道取20lx,支路取15lx,组团路取10lx;灯杆间距在25-35米间;照明低压供电线路采用五芯等截面铜芯电缆,每回路灯线路供电距离不超过800米;照明控制采用时钟控制及光电控制,主干道及次干道采用时控与光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支路及组团路采用光控。

(三)电信、有线电视规划

1、现状

昭通市通信事业发达,固定电话营业部门有电信、铁通、网通。移动电话营业部门有电信、移动和联通。

有线通信方面现主城区内已建成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结构的城域网,全市程控电话总容量约5万线。无线通信方面PAS(小灵通)系统、GSM系统及CDMA系统均已覆盖整个规划区。

2、程控容量预测

至规划期末按程控普及率50%计算可得规划区内程控总容量应在25-30万线。

3、电信局所规划

由程控容量预测结果,规划保留现状老城区内电信汇接局及端局并适当增容外,于太平片区新建一电信枢纽局,并增设三座电信汇接局或端局。各局间均实现光纤传输。在规划区内形成较为完善的分区汇接网。各局所程控容量详见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纸。

4、线路敷设

电信及有线电视线路均采用穿保护管暗埋敷设。有线电视电缆可与通信电缆同沟敷设。所有弱电线路均采用穿Φ110PVC管暗敷并设于电力线路对侧。此外考虑其它通信业务的管孔需求,在由市话容量确定的管孔数基础上再增加40-50%。

5、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应积极跟踪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根据社会与国家的政策,及时调整建设重点,以保证为社会提供所需的、技术领先的新业务。由于移动电话由多家企业自主经营,因此规划不确定移动电话设施数量和位置。

四、抗震防灾规划

根据云南省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昭通属于7度设防地区。

1、各城市组团之间保留的林地、公园或耕地可作为防震紧急疏散安置空间,不得侵占,以提高工业区的总体抗震能力

2、供水、供电、燃气等重要工程设施应考虑多源供应,网状输配。

3、公园、绿地、学校体育场、停车场和街头广场在设计时应考虑兼作避灾人口的疏散场地。

4、居住区避震安全通道应与居住区内部道路系统相结合,其宽度应符合下列关系式:

H1/2+H2/2=S1+S2+W-N

式中:HI、H2为两侧建筑高度

SI、S2为两侧建筑退红线距离

W为道路红线宽度

N为避震安全通道宽度

五、环境保护

1、环境分区及环境质量目标

●陆域环境分区

城区陆域环境分为四类保护区,各区执行相应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96)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5-93),详见下表:

昭通城区陆域环境分区及环境质量标准

●水域环境分区

为保护昭通城区的饮用水水源,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国家《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应尽快制定昭通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应根据水源保护区的分区原则,划分为核心区、防护区和主要补给区等。在不同的保护区内必须执行相关的污染防治条例。

2、措施

●建立和完善水源保护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使昭通市的水源保护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轨道。

●提高污水管网普及率及污水收集率,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单位和原有企业、事业单位要修建污水户管、支线,将污水接入市政污水干线。

●禁止用渗坑、明渠、漫流等方式排放污水,已排放的,应向所在区的有关部门登记,限期修建污水支线,将污水接入市政污水干线。

●建立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系统。根据填埋、生化处理和综合利用等方式相结合的原则,做好全市生活垃圾处置系统总体规划并分步实施。

●积极推进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加工。市区生活垃圾实行袋装收集,居民垃圾部分实行分类收集。建立、健全废旧物资收购系统,逐步推广建设相对集中的小型压缩式垃圾收集站。

●发展城市民用燃气,实行民用燃料结构多元化,提高燃气、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城市的比例。

●昭通老城及市中心区宾馆、医院、学校、餐饮服务行业等,争取在5年内完成以清洁燃料替代燃煤的工作。

●推广应用汽车排气净化装置。

●开展机动车排气抽检和日常监控。控制尾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

通过调整城市功能分区和路网结构,增加绿化隔离带等措施控制城市噪音和交通噪音。

六、环卫设施规划

(一)规划原则

城市新区的环境卫生设施应满足布局合理,美化环境,方便利用,整洁卫生和有利于卫生作业等要求。

(二)设置要求

1、规划主要在居住区内、商业文化大街、道路以及商场、影剧院、车站等附近及其它人群频繁处,均应设置公共厕所、废物箱等环境卫生设施,公共厕所的设置应遵循以下规定:流动人口高低密集的街道和商业闹市区道路,间距300~500米,一般道路间距不大于800米,整修地段和新建小区,每平方公里不小于3座公厕。公共厕所粪便应排入污水管道,暂无污水管道的地区,应建化粪池等排放系统。

2、废物箱的设置,商业街设置间距25~50米,交通干道设置间距50~80米,一般道路设置间距80~100米。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一般不超过70米,垃圾转运站每0.7~1平方公里设置一座,与周围建筑的间距不小于5米。供居民使用的的小型垃圾收集点,其收集范围服务半径不大于200米,大中型转运站每10~15平方公里设置一座。

3、洒水车供水器可利用消防栓,或另外设置专用供水器。加强环境卫生机构人员配置,增加环境卫生专用车辆。

七、城市风貌特色与景观整治

一个城市应该拥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和魅力之所在。因此,在昭通城市的建设中应该严格遵守一些建设法规,如同传统文化中的风俗习惯一样,自觉、有序地建设我们的城市。

(一)关于城市特色的一些认识

城镇景观是一种人文景观,是城镇地域范围内各种客观因素被人直接或间接感知而形成的地域复合体。城镇景观由诸多要素即一定的关系有机组合而构成为一个整体,其组合要素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即城市环境、城市生活与城市意象。主要包括下列景观要素:

●建筑形式;

●可见和可达的高质量的公共设施;

●地方建筑材料;

●气候、光照、雨水和温度的变化;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文化的差异和历史古迹;

●不同季节和一天不同时间内城市的活动;

●人的价值观。

1、特色的含义

城市形象特色是物质和精神的结晶,它不仅包括城市的外貌、建筑和历史遗迹等物质形态,还包括城市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等精神内容,所谓含义就是指这部分的精神内容。

2、构成的要素

要素是城市形象特色的具体部分,是城市形象特色的物质形态的表现。这些物质形态,是人们的观察和感觉以及思考而感受到的,它分为三个层次。

●形象,人们对城市在视觉上直观的外表感受,如城市面貌,建筑的造型、色彩、城市轮廓、城市自然风光、城市雕塑以及城市居民的服饰、举止等等。

●表象,人们观察城市时,除眼睛以外的其他感官,如耳、鼻、口身的综合感受,城市的风貌特色,城市人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的文化素养、情趣等,这是比上一种高一个层次的感受。

●抽象,把前两种感受联系起来,进行思索,并借助文字、图纸、人们的介绍,通过有知识有专业头脑的人总结提炼而得出的城市变迁、城市格局、城市的文化特征等。

3、特色的结构

城市的传统特色是一系列具有深刻含义的要素通过一定组织关系而形成的,这种非物质的组织关系即结构。整理出城镇深层次的发展脉络,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去着意经营、去加强深化,这样就能延续和继承城市的地方化,使今天的城市脱离一般的浮浅的平淡,提高文化的内涵。这样的规划,就不至于落在一般性的点、线、面的规划手法上。

基于对城市形象特色构成要素和城市特色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昭通城市形象特色不仅是一、两个标志性建筑物和一、两条特色街区,最重要的是城市中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特色要素所构成的特色体系。

(二)城市生态绿地环境控制

昭通属于坝区,城市周边山体为背景衬托着城市,青青的山脉,绿色的田野,清澈的水库和小溪等,这些独特的现有资源和环境为昭通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创作的源泉和思维的连贯性。

1、城市生态绿地概念

芒福德说:“城市和乡村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如果说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那就是自然环境,而不是人工在它上面的堆砌。”他指出,“在区域范围内保持一个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旦这个环境被损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随之而衰退,因为这两者的关系是共存共亡的。……重新占领这片绿色环境,使其重新美化、充满生机,并使之成为一个平衡的生活的重要价值源泉,这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他强调“保持城市社区的林木绿地,阻止城市无限制生长吞噬绿色植物,破坏城乡生态环境。随着人们余暇的增加,保存自然环境显得空前重要,不仅要保持肥沃的农业和园艺地,以及供人们娱乐、休息和隐居之用的大然园地,而且还要增加人们进行业余爱好的活动场所”。为此他提出休闲场所的邻近性。他提倡要“创造性地利用景观,使城市环境变得自然而适宜居住”。

因此,本规划将人口根据产业布局的不同(旅游、居住、商业、行政办公、工业、休闲)有计划地分布到许多大小不一、功能不同的城市组团中,组成新的城市中心。使城市相对集中,自然空间相对集中,形成“大疏大密”的城市空间形态,创造一种空间尺度适宜,为人所把握的新型城市空间。城市组团之间采用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联系(本规划考虑了城市快速干道与城市轨道交通)。通过周密、审慎的组织和联系,有可能使得最小的生活社区也可以拥有连大城市本身也享受不到的便利条件,同时又保持一个更加多样化的环境、更多的接受教育和休闲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重建城乡之间的平衡,并且也有可能使全体居民在任何一地都享受到真正城市生活的益处,享受到人们在大城市中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都市环境。

2、规划措施

在昭通城市总体规划中我们引入“城市生态绿地”的概念对整个城市进行结构与空间上的组织,使生态观与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建设相适应。城市各功能区划分为不同的组团,城市组团之间的隔离采用城市生态绿地。

●昭通城市生态绿地以自然形态的农田、果园、水体、池塘、水库、湿地形成城市中的有机生态系统,参与进行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

●昭通城市生态绿地南起凤凰山,东部融入坝区农田和省耕塘水体公园,规划控制宽度最少为500米,形成足够的“生态廊道”,满足基本的生态要求。

●生态绿地内严格禁止大规模建设活动,但可开辟必要的游路,供人们进入。

●生态绿地不属于城市建设用地,但是又是城市绿地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绿化系统的骨架与支撑。

(三)休闲公园体系

1、休闲公园的含义

本规划所说的休闲公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市民公园,而是为了满足城市旅游产业开发与旅游休闲开发而建设的公园性质的休闲、度假、游憩空间。

2、从休闲公园到大地园林化

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陆续步入了“环境的时代”、“旅游的时代”、“文化的时代”,并朝着“生态时代”迈进。“随着我国当代城市的迅速发展,要展开研究的不仅是一个城市的景物规划,而是一个区域的甚至是国土的大地景物规划,也即是大地园林化规划”。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城乡一体化等区域性发展问题,要在这一层次里才能解决。在西方国家,类似的工作也称之为“大地景观规划”(Earthcape Planning),内容包括城市农业(Urban Agriculture)、城市森林(Urban Forestry)、自然化公园(Naturalizillg Parks)和其他的开敞空间(Open Spaces)等内容。正如吴良镛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园林在当代已不仅仅是传统上的公园等等的概念,在区域城市化的今天,它应走向宏观尺度,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人类学领域拓展。早在50年代中国提出的‘大地园林化’的宏伟理想,现在仍然值得我们加以思考”。

本规划将若干个城市休闲公园及若干个市民公园联系起来,形成大空间环境的“大地园林”。规划将由传统的封闭式、单中心的绿化系统模式转变为开敞式、多中心的园林绿化模式。将单一的休闲活动发展为广义的生态组织,为城市建设休闲产业提供物质与环境条件。

从“花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这就是近百年来有关人类聚居环境绿色空间规划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之相应,世界各国规划师的工作领域,也逐渐从较小尺度的城镇物质环境建设规划,走向了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大地园林化,成为人类聚居环境营造活动所共同追求的一种崇高理想。

(四)建成区外围景观控制

1、外围山空间

昭通城市为山间围合的盆地(坝子),城市外围的山体是城市生态景观体系中最接近自然,空间形态上最为连续的景观构成要素。对外围山体的控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植被的保护上,而要根据其在城市景观构成中的作用来控制。

将城市南部山体作为城市景观带考虑。自西向东形成连续的山体景观空间。结合此空间,建设城市的休闲产业发展带和高质量居住社区。

2、水空间

城市范围内的水体主要为省耕塘及周边山体中的小水库。

省耕塘水库建设成为城市的“水体公园”是未来城市的中央生态绿地,也是新老城区进行空间转化的重要空间。

城区内的主要河流是外部环境空间渗透入市区的生态渗透轴,也是居民交往空间与步行景观空间。

八、城市土地管理研究

(一)城市土地管理问题

由于昭通采用片区结构加生态绿地隔离的方法进行布局,城市土地的管理与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城市若不按相应城市土地管理办法,没有控制的生长,将会影响环境、社区居民的利益,比如:绿色空间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城市财政减少。因此,城市土地管理成为城市经营、城市生长的重要一环。

1、城市土地生长管理概念

城市土地生长管理是指政府运用各种传统与先进的技术、工具、计划及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模式,包括发展的方式、区位、速度和性质等进行有目的的引导。

2、城市土地成长管理特点

城市土地成长管理是积极的,能动的土地经营建设管理方式。主要在于保持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动态平衡。其主要特点表现如下:

●引导私人开发建设活动的公共和政府的行为。

●不仅是编制规划和后续的计划,还是一种动态过程。

●在限制发展同时更注重预测和适应发展。

●提供机会和程序来解决在冲突的发展目标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

●确保发展目标,兼顾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平衡。

(二)城市土地成长管理策略

1、管理策略

围绕现行城市建设区划出城市上地生长界限,所有生长都被限定在界限内。界限之外是城市生态绿地(包括:农田、林地和开敞地)或休闲公园,仅仅限于发展农业、林业和其他非城市用地。并且界限范围内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以及城市20年(根据昭通实际需要至2050年)发展的预留地块,政府必须对土地供应进行监督,如果有必要可以对界限进行调整。 

2、具体措施:

●扩界限制:在有城市成长界限(基本通过城市道路限制)情况下,对现有城市进行现状容量的评估,根据需要进行适当扩大,但必须进行动态平衡。

●开发权转移:为防止在保护区内土地的开发,将开发权与土地分离并允许转移到更适宜开发的地区,因而开发权可以买卖以便补偿土地所有人。

●公交导向型开发:强调整和公共交通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主张集约化、高效率的土地利用模式,以便形成更紧凑的城市组团空间形态。并在城市内提供良好的步行系统、自行车、公交等出行方式的选择机会。

●环境影响报告:环境影响报告是在批准开发项目上,提前获取其对环境影响信息的一种手段,以至不对环境造成明显破坏。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