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精选 篇一
想必鲁迅先生从未考虑过,在未来的时日自己会成为近乎图腾一类的存在吧。就算是学校里最不学无术的学生,一定也是知晓鲁迅先生大名的。细想起来,我对鲁迅先生的最初认知,恐怕就是课本里那少年闰土口中的“迅哥儿”了。真要数起来,中小学课本里还曾见识与体会过不少次鲁迅先生的笔力,不少内容或许现在才能读懂些许罢,亦或是现在都未曾明了的。不过除此之外,我似乎也未主动阅读过鲁迅先生的作品,想来一定是年少的时候觉得晦涩难懂,不如简单易懂的小故事来得让人心情愉悦。所以从小时候起,我想我对鲁迅先生的态度都是敬而远之的,仅仅只知道那是一代伟人,一位优秀的执笔者,于我这样的凡俗而言,难以企及。不过我想也不仅仅是我自己抱着这样畏怯的态度,随着年岁渐长,也逐渐了解到人们对于鲁迅先生作品的众多探讨,随之对于鲁迅先的认知也有了些许新的东西,不过脑海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的构建很快也在完成了初步的工程后停止了,或许是觉得日后也不会有太多的机会去理解和感受这位有特别的胡子造型的前辈的事迹和精神了吧。
在投票时其实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朝花夕拾》,想来是因为对于这本散文集的印象还是语文课本上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忆起来一点特别的记忆都搜寻不到,故此推想一定是索然无味的吧。看到《朝花夕拾》的目录时,发现竟然还有多篇都是学过的,顿时觉得更加乏味,除了可以快一点结束所谓的读书活动外都提不起半点和文学文字打交道的欲望。带着消极怠工的态度,我正式意义上的踏上了重新阅读鲁迅先生作品的道路。
其实对于内容背后所投射的深意,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被众多的鲁迅先生作品研究报告和争得热火朝天的探讨剧透了个遍。是的,还是那个熟悉的封建时期,还是那个腐朽的政府,还是那么愚昧的中国人,还是那些有毒的传统礼教,还是那些牺牲在挣扎过程中的不幸的先行者。所以真正吸引我的,让我觉得十分有趣的,还是鲁迅先生的招牌文笔,读起来有一种莫名的韵道,戏谑地说便是粗略读过几行黑字,便能让人点头,“可以,这很鲁迅。”突然想到先前一位教授所说的“鲁迅先生首先是一个作家”,顿时噫吁嚱为何以前不曾简单地去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字,而非要去强求那血腥惨痛的社会问题,每每忆起,都是被“请谈谈鲁迅先生想表达什么”之类的问题所支配的恐惧。当然“鲁迅”就像是一个标签而不止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似乎不谈作品的意义就不像是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免不了俗也就在文后谈一点罢。
就《朝花夕拾》里面的文章来说,其实不少篇都有指名道姓地抨击,并非都是用各种隐晦的比喻,比如《狗猫鼠》里写的“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亦有《二十四孝图》里的“在中国的天地间,不但做人,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此类语句,其实到谈不上有多犀利,顶多是在当时言论自由的代价比较低时能这么说几句罢,不过到底还是触到了痛处,所以我斗胆把这类语句算作“鲁迅式笔调”最简单的一种表现。进阶一些的则是十足的隐喻,如“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这是《狗猫鼠》中的一句话,可以代表绝大多数这类隐喻的表达,而这一类的表述则是鲁迅先生最常用的用来表达主要思想的途径,当然也是后世语文问答题的出题重点。而在一些没有那么尖锐内涵的语句上,有一些更让人觉得有味道的表述,比如《藤野先生》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 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亦有《五猖会》中的一段“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鲁迅先生的作品里,有不少看似“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语段,乍一看似乎就是一些繁琐的记叙,有时甚至有流水账的意味,其实正是这些散碎的文字,形成了鲁迅先生的作品的比较独特的阅读体验,冰冷的流畅,整体的自然,就像是面对面的娓娓道来,似乎当初那个执笔墨济天下的长褂身影就在你的眼前将这些肺腑之言和心痛之血一遍遍压制和收敛,最后诉诸到了白纸之上。我想好的作品,定是在一读到它的时候便能忆起作者的形象吧。抛却这些沉重地不说,鲁迅先生的作品里其实有不少幽默风趣的地方,可谓脑洞大开,十分新奇,更准确地说,就像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想这大概也和不同于他一直以来被塑造的形象所带来的差异感有关罢。“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在整篇冰冷的基调中,有诸如此类的诙谐的表达,而且似乎还是很认真地表述,而这种“鲁迅式幽默”,也正是他写作风格的一个亮点和看点,这着实让我惊喜。
我似有看到部分人认为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终究是远去了,他的文章的价值随时间的推移并不如往日了,更有人质疑鲁迅先生是否过誉。其实就鲁迅先生执笔的本意和结果来看,他并不是解决那时候衰败的中国所具有的问题的人,但他却是为数不多的唤醒沉睡的人们去审视问题的人。他的影响体现在内容的时效性上,为什么他的文章在阅读的时候有一种不同一般的体验,那是因为他所看到的问题,他所经历的一些旧事,时至今日任然是存在的,值得去思索的。他以笔代刀,剖析了人的黑暗面,由人而成的社会的破败点,以及社会所存在的时代的缺陷,他将“病历”以文墨装饰和记录,留给了不论当时还是往后的寻求“病因”的人们。他在时间上游发出的“呐喊”,在黑暗的年代所看到的“彷徨”,都将给后人以警醒,他的价值体现就在于如今的人们再一次遇上这样的问题时,仍然会回想起他所带来的一切。“朝花夕拾”,对于鲁迅先生而言是如此,对我们而言亦是如此。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精选 篇二
引用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的话:“这个人,有着最多的爱。”
的确,当我们翻开20世纪中国历史的画卷,当我们以审视的目光搜寻世纪伟人的时候,我们不仅应看到其伟岸的一面,还应看到其作为普通的人的一面,不仅应看到其坚毅的一面,还应看到其柔性的一面。鲁迅,作为20世纪影响中国最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有撼人心魄的“力”的风采,而且有绵延不绝的“爱”的丰碑。
概括地讲,《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朝花夕拾》没有直接书写爱,但所有的篇章都在爱的氛围中的流淌;《朝花夕拾》没有直接书写情,却又在无尽的情怀与情丝中拉开序幕。作为回忆性散文,鲁迅在《朝花夕拾》里主要书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展示了鲁迅从童年、少年到青年、成年的人生探索路程;二是从回忆的视角让读者领略时代的风云变幻,从侧面勾勒一个时代的面影;三是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清末民初的风俗民情。在这三部分内容里,对人间至爱与至情的描写可谓鲁迅叙述的重要因素之一。《阿长与〈山海经〉》是突出的代表。
阿长即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的《狗·猫·鼠》、《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中都写到过她,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里,鲁迅更是以深情的笔墨歌颂了作为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的她那平凡、乐观、热情、无私的品质,在她的身上,鲁迅寄寓了对中国千百万劳动者的爱与深情。长妈妈是普通人,由于从旧社会与世俗生活中来,所以不可避免地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长妈妈率真、质朴,而且无拘无束。她做了一辈子保姆,没有姓名,没有可以长期依恋的家,她把主人的家当成自己的家,尽心尽职,任劳任怨。她和童年鲁迅同吃同睡同嬉戏,劳动之余,长妈妈为自己购买了《山海经》。鲁迅这样写当时的感受:“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他接着写道:“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鲁迅从小喜欢画画,喜欢有插图的书,这里提到的《山海经》是较早出版印制很粗浅的根据神话传说绘制的一本小小书籍。但这本小书对于幼年心向往之的鲁迅来讲,影响却是巨大的。可以说,这部粗浅的绘图《山海经》开启了鲁迅求知的欲望,启动了他的艺术想象力,他也正是从这个入口走进艺术和美的境地。时过三十多年,当已经真正地步入了文学、文化的殿堂,已经历经文化浪潮的风风雨雨的鲁迅,回首当年长妈妈如何买来自己艺术世界的启蒙书时,他感慨万千,长妈妈可谓他的第一个真正的老师!“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在对保姆长妈妈的这一声发自肺腑的祝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身上所爆发出来的强烈而深沉的爱的力量。
鲁迅之爱表现在对劳动者的赞美里,也表现在对弱者的同情中。《无常》中的无常鬼形象便是寄鲁迅之爱塑造出的鬼之善者。无常是鬼的化身又由人来扮演,是阎王的同族又富有人情,他惩恶除暴、赏罚分明、正直无私,他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心愿塑造出来的形象,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趣和心理。他本是勾魂使者,却又极富善心。他奉命去拿隔壁的癞子,到了那里一看,知道癞子是被庸医误治而死的,阿嫂又哭得悲伤,这不禁引起他的同情心,于是他利用仅有的一点权力,决定“暂放他还阳半刻”,由此看到他善良的心。但是他的善良却遭到阎王的误解,他被扣上“得钱买放”的罪名被“捆打四十”,这惩罚给了他不可磨灭的冤苦的印象,他既有极善的同情心,又必须服从阎王的旨意,他的内心极为矛盾和痛苦。经过思索,无常决定恪守本职工作,不再宽纵:“难是弗放者个!那怕你,铜墙铁壁!那怕你,皇亲国戚!”几句话又将无常鬼刚正不阿的性格侧面突现出来。鲁迅赞叹道:“一切鬼众中,就是他有点人情;我们不变鬼则已,如果要变鬼,自然就只有他可以比较的相亲近。”“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五猖会》里,鲁迅更赋予弱小者、儿童以满腔的爱,赋予扼杀儿童天性的不道德行为以无情的怨和恨。当儿时的“我”大清早就起来,欢欣雀跃地准备去东关看五猖会的时候,父亲慢条斯理的一句“去拿你的书来”,“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的言语,简直是晴天霹雳!兴致正浓的“我”一下子从欢乐的顶峰跌到了失望的渊底,“我”感到“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下来一样,心陡然变冷了。这突如其来的背书命令,在“父为子纲”的封建时代是不能违背的,“我”只得“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当“我”总算“梦似的”背完了书,尽管“一字也不懂”,但父亲满意了:“不错。去罢。”大家高兴极了,把“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然而,鲁迅写道:“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一路的风景,盒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都觉得没什么大意思了。时过三十多年,鲁迅说:“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足见其对鲁迅影响之深。欢乐的情绪已经达到极致,顷刻间便化为乌有,家长以“正事”打断孩子娱乐的过程,看似好像没什么可批判的,而且读书似乎天经地义,但是,这种情形下的指令,挫伤的不仅仅是孩子看赛会的积极性,更有对天性的扼制、对兴趣的打击和对心灵的刺激,鲁迅后来称之为“精神的虐杀”。
在《二十四孝图》里,他由古代的封建孝道故事入手,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性。时代在前进,思想却在时时倒退;孩子们在成长,教育却在趋向腐朽和落后,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倘若重走复古之路,我们的国家只能走回封建的角落,将永远不能奋发、进取,民族亦将永远无以振兴。因此鲁迅在《二十四孝图》开篇即倡言:“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鲁迅这里诅咒的是反对白话者,更可以演绎为反对新生事物者、妨害新生的孩子们者,因为鲁迅知道,孩子的心中是纯洁的天堂,孩子的世界是真诚的世界。鲁迅倾其所有的力量为孩子们争取自由的、美的、率真的天地,为孩子们献出无私、无尽、无限的爱与情。
“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
“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爱,是鲁迅奋斗一生的基点;爱,是鲁迅在任何时候面对中华民族、中国民众的情怀。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摘抄精选 篇三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以下是一篇《朝花夕拾》读书笔记(《朝花夕拾》读后感):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小时候,长妈妈的故事里说:“倘若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千万不可答应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并假想他就是坏人的逻辑。
在朝花夕拾之间,我随作者一起,回到“我”的童年时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过留学的日本的求学索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老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人物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