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社会管理的调研报告(1)
当前,XX县广城镇正处于加快推进经济强镇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如何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而达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如何使社会管理工作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由于社会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紧万象,涉及面广,现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共同参与”的原则,对我镇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就做好今后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城镇情况
广城镇位于XX县西南部,座落于任河北岸,毗邻XX市田坝镇,是一个具备一定农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潜力的边远镇。该镇距县城35公里,全镇总面积70.6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2110户8206人。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0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8元。
二、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润民心。
1、对于外来流动人口,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将“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与“以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首先针对出租房屋,积极推行外来流动人口旅馆式管理,全面调查摸底,比对核实,逐个采集信息并录入微机进行管理。严格规范房屋租赁手续,对散居在租赁房屋的外来流动人口,逐户建立租赁房屋档案,并全部录入租赁房信息库。对流动人口做到“六清五掌握”,即:身份清、职业清、现住地清、户籍所在地清、暂住理由清、家庭成员清,掌握交往关系、掌握活动规律、掌握经济变化、掌握现实表现、掌握有无违法犯罪记录。目前,我镇外来流动人口11人,出租房屋5户,全部完成了基本信息采集与电脑建档工作,并实现了暂住人员信息与在逃人员信息互动对比。
2、对于本地外出流动人口(包括移民搬迁人员),以村为单位,全面熟悉其职业、住所、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定期与他们联系,及时为其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就医、子女就学、惠农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信息,了解已发放的各项惠农补贴是否收到,尽最大能力为他们服务;对于生活困难的本地外出流动人员,将其列为扶持对象,特别困难的则定期慰问。
(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暖人心。
1、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切实抓好“五个及时”:及时登记造册,建立健全个人档案;及时进行家访,全面核实刑释解教人员本人及家庭实际情况;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严格落实各项帮教工作措施;及时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积极预防二次犯罪;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勤劳致富。成立安置帮教工作小组,与帮教对象结成对子,和帮教对象家属签定帮教责任书,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并主动上门走访谈心,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帮助其树立生活勇气,同时针对部分帮教对象家庭条件差、生活无着落的实际情况,主动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目前我镇共有刑释解教人员8名,全部登记造册,无一人脱管漏管和二次犯罪。
2、加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员的扶贫帮困力度。
加强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是当前社会管理一项新课题,近年来,我们运用多种措施,重点从救助、服务、管控3个方面入手,扎实做好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管理,确保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有人管、不脱管、不失控、管得住、管得好”。根据实施方案,完善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四大机制:建立重性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协作联运机制,即建立以各村为主体,公安、民政、财政、卫生、综治等部门分工协作,卫生专业医疗机构和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重性精神病人治疗、监管协作联运机制,逐步构建“预防为主、收治为先、及时处置、后续照管”的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工作格局;建立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定期排查和分类管控机制,重点排查掌握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底数,对全镇重性精神病人开展危险性行为评估;对有肇事肇祸倾向的重性精神病人建立日常监护小组并督促和帮助其监护人落实医疗救治措施,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施强制治疗;建立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医疗、生活救助机制。重点对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采取家庭、居民医保和财政补助统筹解决费用的方式,实行集中收治、落实治疗措施;对“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扶养人和抚养人)、流浪乞讨的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实施医疗和生活救助;将本辖区内符合条件的易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纳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3、加强对“空巢老人”、 “留守儿童”的关爱、管理、保护和服务工作。一方面建立健全了“空巢老人”和 “留守儿童”联系卡制度,定期定时走访,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精神服务和健康服务;另一方面号召动员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打造关爱“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社会服务网,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机构,加大公益性供给力度,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空巢老人”夕阳胜朝晖;全面打造镇村人文和谐新环境。目前我镇有“空巢老人”8人,“留守儿童”4人。
(三)矛盾纠纷调处保稳定。
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牢固树立“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的理念,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领导包案制、预警谈话制、首问责任制、双向承诺制、四访工作制、责任查究制等七项工作机制,综合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警司联调等四种调解手段,健全矛盾纠纷“大调处”联调联动工作机制,把化解矛盾的重心前移到“源头防范”上来,依托“综治维稳中心”,整合调解工作力量,形成镇党委统一指挥,综治办牵头,司法、派出所主办,各站、办、所共同参与的整体联动工作格局,将矛盾纠纷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一般纠纷随报随调,疑难纠纷由包片领导、包村干部及相关部门包案,做到人人都是“调解员”,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提供了保障,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得到了老百姓的赞成,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今年以来,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受理各类矛盾纠纷25起,调处25起,调处率为100%,通过成功调解处理,没有引起一起诉讼案件。
(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平安。
1、为改变农村无职党员“无权管事、不会理事、无法办事”的状况,从农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关心的事、影响农村改革稳定发展大局的突出问题入手建立了“无职党员” 责任区,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进一步细化、量化到每个人,使党员人人肩上有重担。在基层每个村完善“治安中心户长”;队伍建设工作,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纠纷,确保基层治安稳定。为辅助派出所民警更好的维护辖区治安稳定,镇治安巡逻队加大了巡逻力度,实现了警民联防,减少了各类可防性案件的发生,在维稳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
2、自最新或2022(历届)年起,我镇逐步加大了技防投资力度,提升技防水平,截止目前,我镇已在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安装摄像头14个。并由派出所牵头,不定期地开展严打整治行动,重点打击赌博、盗抢等违法犯罪活动,压制刑案和治安案件的发生。对已发生的案件,立即组织精干力量及时处理,尽量做到早破、快破。定时开展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治理整顿,组织综治工作中心各成员单位、治安巡逻队联防员深入辖区对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出租房屋、重点场所、重要部位进行了专项排查整治,及时整改治安隐患,有效遏制了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
(五)便民服务解民忧。
1、我镇以“规范政务运行、提高行政效率、推行政务公开、优化发展环境”为宗旨,积极倡导“服务只有起点、满意没有终点”服务理念,以“规范、透明、廉洁、高效”为服务准则设立信息化便民服务中心,内设咨询台,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同时由农综站、计生服务、养老保险、信访接待、一卡通、民政、合作医疗等七个部门,多人轮岗值守,把就业创业信息的发布、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融为一体,实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2、积极推行首问责任制。对于前来咨询或办事的农民群众,每一位被问的同志都能够做到主动热情接待,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若手续完备便及时予以办结,不以任何理由推托、刁难,若手续不完备,则一次性告之其全部办理要求和所需的文书材料,不让农民群众多跑或白跑。不属于自己责任范围的,则根据农民群众的来访事由,将其引领到责任部门或办公室及有关责任人,如果责任人不在办公室,便主动帮助联系,找到责任人或者承诺向责任人转告。
三、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镇在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
(一)机制体制还不健全。规范村镇建设、通组公路的征地、民生保障及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纠纷大量出现,而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落后,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如何维护群众利益、协调利益关系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管理方式还较单一。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还比较单一,社会组织公民参与的渠道相对缺乏,全社会综合力量的运用还不够,社会管理的效能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社会救助还待增强。近年来,涉及民生领域的财政资金虽然占据财政支出较高比例,但总体投入仍显不足,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安居工程等方面的投入还需进一步提高,对贫困户、低收入人群等其它弱势群体关注还需进一步加强。
(四)工作经费还需提高。随着社会管理难度的不断加大,人防、物防、技防等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群防群治人员、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工资及平安志愿者等的奖励奖金也有待提高。
四、创新社会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领导,基础在基层,根本在落实。因此,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精心规划项目,突出实践特色,狠抓工作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一)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结构布局。
1、在党委领导下,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以农民群众为本的工作作风和工作理念,以村两委领导下的村民调解组织、防邪组织,以及种植、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等民间社会经济合作组织为骨干,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
2、在政府统一组织实施下,进一步强化干部包组联户工作职能和工作职责,加大与对口帮扶户的有效对接,大力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共青团,妇联,计生,民政等镇、村社会公共资源,转换工作角色,转变工作职能,以村为单位,建立“便民服务管理调处帮扶救助中心”,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社会管理工作机制”,“矛盾调处工作机制”和“帮扶救助工作机制”;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行政事业性综合服务,全面探索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新途径,新模式。
3、党委、政府一方面要放手发动群众,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抓好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宏观调控工作机制和微观调处管理机制建设,为全面推动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把稳舵,护好航。
(二)创新基础工作体系,夯实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性工程建设。
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创新以村为核心的“便民服务管理调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建设,还要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创新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社会管理体系建设,夯实开展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基础,作为“便民服务管理调处帮扶救助”工作机制的完善与补充。
1、建立健全镇村人力资源和人口民情信息综合动态信息数据库,为“便民服务管理调处帮扶救助中心”提供详实有力的数据信息资源,为建立健全“便民服务工作机制”,“社会管理工作机制”,“矛盾调处工作机制和“帮扶救助工作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和村民代表一事一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的召开村民代表联席评议会,把村两委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做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取信于民,把村两委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真心信赖、拥护和爱戴的新时期战斗堡垒。
3、抓好“村校共建”、“警校共建”,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长效工作机制;要积极探索课外活动模式,依托文化站、图书室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革命事业接班人;推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帮助每一个贫困学生,使他们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
4、进一步加大村卫生室建设,完善村民健康档案信息库建设,抓好村卫生室定期入户调查,送医送药,上门服务的村卫生管理服务机制建设;做好季节性、突发性、地方性和流行性疾病的预防、检测、处置和报告工作;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置;彻底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吃药难、转诊处置难的现实问题,打造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新机制。
5、把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由城镇转移到农村,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硬化、绿化、美化和亮化工程建设,着力纠正乱排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扔垃圾等陈规陋习,打造绿色生态、清新怡人的和谐农村新环境;把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引向深入,把“打黑除恶”,“扫黄打非”机制引入农村,使综治工作无盲点,法制建设无盲区,让外出务工者走得放心,干得安心,回得开心,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
6、倍加关注和维护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首先要向外出务工者宣传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列法律法规,使外出务工者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保护好生命财产安全;其次要维护好孤残、五保、低保、特困、定补以及优抚对象的合法权益,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尽享改革成果好时光。
7、抓好文体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村阅览室、农家书屋等文体活动场所建设投资扶持力度;加强村、组文艺队,兴趣体育队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村小学、村文体活动场所的功能效应,使群众就近便捷地享受公共文体娱乐服务,在文体娱乐活动中,达到沟通思想,增进感情,加深友谊,提高政治思想综合素质,共同进步的目的;共铸彼此信赖,相互牵挂,相互依存的和谐社会亲情关系,有效杜绝“空巢老人”病死生蛆无人知晓等尴尬现象的再度发生;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8、抓好村公共基础设施和集体财产安全的管护。要抓好镇村公路桥梁、河流堤坝等公共基础设施的管护,确保村民公共安全;要落实专人专责管护好沟渠垣塘,抽水机、提灌站等集体基础设施,提高抗大旱、防大汛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要进一步加大对盗卖、盗买村排、灌水利设施和生产生活电力设施的打击力度,确保村民水电安全;要强化对村集体山林等集体财产的管护,把护林防火和预防地质灾害落实到人头,确保村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使村集体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快速健康发展。
9、在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一方面要鼓励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人才群体向城镇发展和转移;另一方面,在有条件的村组,宜采用个人出资,集体补偿,多方资助的方式,在合理节约使用土地的原则基础上,因地制宜,连片规划,多层建筑,搬迁村民集中居住,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有效解决“空巢老人”、 “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再一方面,拆除占地面积过大的老式建筑,还耕于民,允许土地合理流转,成片规划,科学布局,精心种植,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闯出一条建设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生态产业的新路子。
社会管理的调研报告(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科学把握国内外形势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新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根据全县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情况调研,结合县域实际,深入进行探讨思考。
一、**县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做法及成效
**县是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社情民情复杂,各类矛盾较多,安全压力较大,社会管理任务繁重。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重要位置,更新观念,创新举措,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1、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到加快经济发展上,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一是壮大县域经济“推”。加快构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4**万元,实现县域经济和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县域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为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有力支撑。二是发展合作组织“促”。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创新社会管理基本目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我县围绕果品、畜牧、蔬菜等产业,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178个,辐射带动32333户,实现年销售收入7901.7万元,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自我管理服务水平。三是培育新型农民“带”。坚持以协会组织为载体,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年培训农民1200人次以上,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懂管理、善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为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打下了坚实基础。
2、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到改善民计民生上,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一是从法制宣传着眼,推进社会法治。结合“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在农村基层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营造了全社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二是从文明创建着手,规范社会秩序。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形成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和谐氛围。切实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开展“民生政策大宣传、干部群众大教育、发展力量大凝聚、发展环境大改善”主题实践活动,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三是从民生改善着力,促进社会公平。切实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先后新建、改造各级各类学校148所,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新建改造面达到**.1%,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建改建医疗机构235个,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多方安置大中专毕业生1**2名,本县籍本科生、大专生安置率分别达到90.4%和64%;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全面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户供养、特殊困难群体救助等政策,切实排忧解难,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3、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到维护社会稳定上,不断创设良好环境。一是由“群众上访”向“干部下访”转变,提高群众满意度。通过实施县级领导挂牌接访、党政机关开门办公、各级领导包案化解等活动,进一步畅通群众信访渠道,化解了一大批突出信访问题和信访积案,促进信访秩序持续好转。二是由“突击整治”向“常态治理”转变,提高群众安全感。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滚动排查、多元化解和“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强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突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问题整治。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建立“五位一体”流动人口管理体系,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三是由“被动应付”向“主动作为”转变,发挥群众积极性。制定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施意见,重点推进县信访接中心、县应急管理中心、乡镇综治维稳中心三大平台建设,着力构建人民群众、专门机关、基层组织三大社会治安防控网络。深入推进平安建设,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初步构建了社会治安“管、防、控、打”长效机制。
4、坚持把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到强化基层建设上,切实夯实组织保障。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管理服务能力。注重从基层一线把群众信赖、能力突出的干部选拨上来,提升干部队伍服务群众的整体水平。近年来,全县有2名乡镇党委书记被提拔为副县级领导干部,16名工作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村支部书记被直接推选为乡镇党委委员,激发了基层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管理服务基础。把村级干部培训纳入县委党校主体班,对全县所有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进行分批培训,提升村级班子管理能力;扎实开展农村组织“五自主、三合作”行动,切实提高基层组织管理水平;深入开展基层组织党建培育,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带动基层组织能力提升。三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坚持抓作风优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制定出台《关于严肃纪律改进干部作风的若干规定》、《纠正乡镇领导干部“走读”现象若干规定》等制度,深入开展干部作风集中整顿活动,不断转变干部作风,有效促进社会管理各项工作落实。
二、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虽然近年来**县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工作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非正常信访势头高居。做好信访工作是各级政府职责所在,但本正当的诉求权力一旦被滥用,加之行政主体解决问题方法简单、滞后,使得出现非正常上访且量高不下。有些人在利益诉求得不到完全满足,或者明知诉求没有政策、法律依据而受别有用心之人唆使、怂恿,想当然地反复信访,甚至缠访、闹访、超级访。
二是社会治安问题比较突出。随着社会开放性、流动性进一步增强,治安管理手段却没有置前甚至没有跟上,出现诸多复杂新情况、新问题。流动人口和刑释解教人员为重点的人口管理问题突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治安难点加大;民爆物品管理、消防管理等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压力加大;非法集资、经济诈骗等涉众型经济犯罪屡次出现,犯罪动态化、组织化、智能化趋势明显,新的犯罪形式和手段不断出现。
三是社会矛盾纠纷依然凸显。随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也带来了大量的新型社会矛盾纠纷。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等方面行政争议,交通损害赔偿、医疗卫生、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与行政管理的“官民”纠纷,往往涉及人数多、社会影响大、调处难度大。
四是特殊群体管理依然空档。在推进经济建设增长发展的大潮中,非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农村中青年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还有空巢老人、刑释解教人员,这些特殊群体人数也越来越多,管理散发性越来越大,如果社会服务和管理停滞不前,极可能给未来社会管理带来不利。
五是基层政权弱化依然存在。当前,仅靠政府管理“纵向到底”显得力不从心,废除农业税后,基层政府有责无权现象越发明显,基层政权治理乡村力量越加疲惫,已是无法包办也包办不了大量的社会事务,出现许多空白点、薄弱点,给基层社会依法管理带来极大阻力。
三、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对策及建议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现阶段,基层社会管理处在“风险”的风口浪尖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正在漫向社区乡村。基层社会管理如何加强?如何走出新的路子?必须引起引起各级的重视,上下联动找准契合点、着力点。
1、以保障改善民生为根本,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当前,只有通过及时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热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在经济增长中得到实惠,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产生,才能打牢社会管理基础。一是建立健全民生保障机制。进一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升农村新农合、农村低保基本全覆盖水平,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为基本内容的城乡救助机制。关心关注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切实解决好下岗职工、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就医和子女上学等困难和问题,让弱势群体能及时得到社会救助。二是建立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要坚持让利于民,在工作中,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多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与民争利,不与基层争利,从根本上解决利益失衡与社会公平问题。三是建立健全收入平衡机制。当前因公民身份差别和城乡差别导致收入差距越来越被人们热议,充分暴露出社会不公平、不公正,需要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尤其要增加中低阶层人员收入,有效缩小“三大差距”。建立统筹城乡发展机制,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社区、向农村倾斜,建立符合市情、统筹城乡、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机制,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2、以加强社区建设为重点,构建社会管理平台。针对当前基层组织管理服务能力水平普遍不高,社会管理服务机构和专门性人才比较缺乏等体制机制问题,深入分析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健全基层社会管理组织。一是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把职权下放到街道和社区,使其有权管事、有人做事、有钱办事。在社区服务上,通过政府支持、社区共建等方式,积极引导教育、保健、托幼等服务机构向社区拓展,最大限度实现社区资源共有共享。二是切实加强基层建设。依法加强对民主直选村委会干部选举监督,设定严格的干部候选人标准,严防一些地方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插手选举,确保党对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有效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三是切实加大保障力度。加大政治关心力度,对表现突出、工作优秀的村居、社区干部,通过选拔充实到乡镇、街道干部队伍中;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形式,从高校、退伍军人中公开考录一批人员到乡镇、街道专门从事服务管理工作,着力解决村居、社区一级组织开展正常活动所需经费、场所保障问题,进一步完善村居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3、以矛盾纠纷化解为重点,解决管理突出问题。紧紧围绕排查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管理各类问题,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机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变等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群众专家意见,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的社会各方利益冲突。全面推进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既算经济帐,又算稳定帐,切实做到有明显不稳定风险的政策不出台、绝大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坚决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二是建立健全“大调解”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大调解格局,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第三方”作用,健全大调解平台。进一步深化“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等对接调处机制,强化实体运作,规范对接流程,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三是建立健全全社会矛盾多元化调处机制。完善复杂疑难信访领导包案、部门会办和督查督办制度,加大对各类复杂疑难信访问题化解力度,有效解决一些信访事项“终而不结”问题。积极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矛盾化解,推动重大矛盾纠纷和信访疑难问题调处,多渠道化解社会矛盾。四是探索建立突出矛盾纠纷长效化解机制。针对当前房地产开发、环境保护、劳资关系、医患纠纷、交通肇事等突出社会矛盾和问题,以“党政领导、综治牵头、依托部门”的模式,建立完善相关专业调处机制,配备专职人员,完善工作制度,建立重点社会问题专门联动调处机制。
4、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关键,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基础性关键性社会管理制度,做到有用的硬办法要用好、软办法要有效、老办法不能丢、新办法要跟上。一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降低登记门坎,放宽准入条件,重点扶持发展包括城乡专业经济协会在内的公益性、慈善性服务组织。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做好社会组织审批、年检等工作,做到事前及时发现、事中有效控制、事后妥善处置。二是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快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在推广“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开发建立可供各单位和企业共用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平台,实现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联网,人保、教育、卫生等部门信息共享。完善特殊人群帮扶管理,扶助支持企业扩大安置基地,减少刑释解教人员再度违法犯罪。三是创新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制。大力提高互联网安全管理能力,建立网络舆情研判引导队伍,正确引导舆情发展走向,防止不安全信息落地造成现实危害。同时,建立网上、网下一体化联动管控机制,提高发现处置、侦查打击、防范控制能力,严防形成由网上向网下传导的社会破坏力量。
5、以推进依法治理为载体,切实做到固本强基。当前一些领导意识中,只专注经济建设,努力做大蛋糕,而忽视蛋糕的合理分配和对公平、正义的法治追求,存在着不依法办事等现象,导致一些社会矛盾纠纷产生和恶化。一是强化政权法治意识。大力培育社会管理法治精神,提高在法律轨道内解决各种矛盾冲突的能力和水平,坚决摒弃野蛮打压、粗暴掠夺式的“人治”方式,摒弃“乱开口子”随意批示等。以自觉守法为基础,努力引导群众依法、理性、有序表达诉求,在全社会上下营造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分析问题、自觉通过法治渠道反映问题、主动采取法治办法解决问题的良好法制氛围。二是坚持依法施政办事。作为行政主体,要做到用制度行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努力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坚持按法律法规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合情合理合法办事,决不盲目决策、随意行事,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三是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拓展宣传教育平台,善于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短信、农家书屋等现代媒体,扩大法制宣传渠道,广泛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依法行政能力,让民众共享社会主义法制体系成果,走出“只要有事就得闹”的误区,尽快形成“信法不信权”的自治氛围。
6、以基层组织建设为载体,形成社会管理合力。织织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应不断创新思路,大力构建社会管理组织新格局。一要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框架,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具体负责综合试点工作组织实施。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将技术性、服务性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良性管理格局。二要加强保障,统筹安排。根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实际需要,加大社会管理工作人员、经费、设施、装备等保障力度,政府要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保障。在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中,要将行政服务中心、社区管理场所等列入规划,同时施工,确保到位。三要靠实责任,合力推进。立足基层实际施职,坚持走基层路线开展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要统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牵头领导和牵头部门责任指导、提供支持,细化分解项目,责任明确到具体部门、单位和个人。办公室具体做好方案制定、综合协调、督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各相关部门和乡镇、社区应在操作中明确责任,及时研究解决各种难题,确保工作如期完成。四要加强创新,完善机制。在乡村、社区、外来务工集中地,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和经济社会组织“三位一体”模式,把党和政府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成基层发展、自治的主导优势。探索基层社会文化建设管理新路子,注重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文化手段结合,社区大众文化与网络健康文化结合,在基层文化舞台上提高品位,倡导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