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或2022(历届)张家界最新或2022(历届)人口数量与人口比例,张家界人口净流入流出比例

时间:10-04编辑:佚名 档案管理制度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一) 人口数量

  1. 总人口。据统计公报,全市最新或2022(历届)年末总人口为170.91万人,年均增长1万人左右。常驻人口151.24万人。

  2. 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我市人口发展经历了由高出生、高增长到低出生、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据省抽样调查推算, 最新或2022(历届)年出生率为12.59‰,自然增长率为5.77‰。

  (二) 人口素质

  1. 身体健康素质。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加强,人口健康素质显著提高。据“六普”资料,2010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5.04岁,比2000年提高4岁,高于省均水平0.34岁。据调查推算,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提高,有望达到76.9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

  2.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人口受教育结构得到优化。常驻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每万人中达到647人,比“五普”时193人提高了454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9.22%,低于全省22%的平均水平。

  3. 劳动力素质。我市劳动力素质虽然有所提高,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

  (三) 人口结构

  1. 出生性别结构。自1990年开始,我市出生性别比开始小幅超出正常值范围,较长时期在110上下波动。低于省均水平10个点左右,属全省出生性别比控制较好的市州。

  2. 特定人口结构。一是老年人口数量急增,人口老龄化加快,2000年至2010年间全市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3个百分点;二是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大,社会抚养低,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大;三是少年人口比重下降明显。“五普”至“六普” 期间,少年人口比重从21.75%下降到17.75%,目前这一比重仍还处于较为合理水平。

  (四) 人口分布

  据统计,全市人口密度为173人/平方公里,虽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人口密集区。

  全市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城镇发展缓慢。2010年常驻人口中,城镇人口63.87万人,城镇化率为42.2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73个百分点。

  我市是人口净流出地区。据统计,最新或2022(历届)年我市人口流出约29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7%以上,高于全省13%的平均值,而外地流入到我市的只有2万余人,净流出人口在27万人。

  二、我市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人口总量增速仍然较快。据最新或2022(历届)年统计公报,全市户籍人口为170.91万,比建市初期净增25万,平均每年净增1万人,累计净增率达17%以上,高于全省14%的水平。

  二是素质不高。我市人口普遍受教育的程度不高。 “六普”显示,全市常驻人口中,文盲率为4.73%,高于省均水平2.67%。大专以上学历人才密度为647人/万,低于省均水平759人/万,每万人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更少。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

  三是结构不优。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全市保持在110-112之间,近两年连续回落,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市出生性别比已降至108.87,但总体仍处于偏高和失衡状态。人口老龄化进一步显现。“六普”显示,全市2010年常驻人口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重达到11.16%,高于全省9.78%的平均水平。按测算,“十二五”期末,全市老龄人口比重将接近13%。因此,“未富先老”、社会负担重的问题更加突出。

  四是分布不合理。我市以山区为主,交通不便,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城市聚集功能较弱,人口分布与生态保护不适应,与经济布局不协调,与产业政策、产业布局结合不紧密,区域间人均生产总值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过大。

  五是人均拥有经济总量和资源较低。第一,人均GDP拥有量较低,与全省、全国比较差距很大。据统计公报显示,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市经济总量338.99亿元,人均最新或2022(历届)年6.46元,只占全省的59.92%,占全国的52.48%。第二,人均收入较低。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700元、4550元,只占全省的73.64%、61.16%,占全国的63.91%、57.46%。第三,人均耕地少。  我市耕地总面积为1564004.6亩,按最新或2022(历届)年末总人口计算,人均耕地0.92亩,略高于全省,只占全国人均水平1.4亩的65.71%。

  三、“十三五”时期人口预测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 人口预测

  根据我市最新或2022(历届)年统计公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及建市人口计生工作的基本数据,考虑生育政策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有可能产生的机械变动等因素,预测最新或2022(历届)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将达到173万,到 “十三五”期末将达到178.8万。如遇大的生育政策变化,还需调高预测目标值。

  (二) 人口发展趋势分析

  1. 人口自然增长趋势

  “十三五”期间,全市受人口年龄结构因素的影响不大,主要是生育政策的调整会使出生人口总量有所增加,平均每年增加2000人左右,但随着老龄人口的逐步增加,全市人口死亡率逐年上升,自然增长量将小幅上升,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 劳动年龄人口发展趋势

  近20年来,我市每年出生人口比较稳定,新增劳动力平稳,同时,1950年至1955年出生人口在“十三五”将退出劳动适龄人口,而总量与新增劳动力大体持平。因此,“十三五”期间我市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变化不突出,仍是“人口红利期”。

  3. 老年人口发展趋势

  据统计公报,我市2010年常驻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16.48万人,占总人口的11.16%,完全步入老年型人口社会。据测算,到最新或2022(历届)年,全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驻总人口的比重将达13%以上。如果以青壮年人口净流出为主的状况短期得不到改变,老龄人口占比上升速度会更快,将给社会养老事业带来更大压力。

  4. 少年人口发展趋势

  我市0-14岁少年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呈“平波式”发展,保持在18%上下波动,未来五年,少年人口对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投入上不会产生很大冲击,但在区域空间布局上会带来一定影响。

  5. 育龄妇女发展趋势

  我市育龄妇女在“十三五”期间总量处于稳中有降的发展状态,其中20-29岁生育旺盛期妇女有一定减少,大约减少近20%(主要是1987—1989年因少数民族生育政策调整后,出生的育龄妇女退出生育旺盛期),导致育龄妇女总体生育能力有所减弱。

  四、“十三五”时期统筹人口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 努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统筹兼顾基础上的全面创新,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全面系统科学地对人口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未来一定时期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变动趋势,把握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提出符合我市实际、促进协调发展的人口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必须实现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的有机结合,“社会和谐发展”和“家庭幸福发展”的有机结合,“人口安全效应”和“人口发展效应”的有机结合。必须在控制人口数量的新要求、提高人口质量的新举措、优化人口结构的新设计、调整人口布局的新视野、开发人力资源的新格局、统筹人口发展的新模式上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二) 努力促进人口统筹发展

  1. 统筹规划。在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切实将人口发展和人口安全作为谋划未来发展的主线;在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把人口发展作为产业布局、资源配置、环境改善、福利安排等的主变量;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坚持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把公共资源优先安排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将人口与计划生育融入城镇化建设、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将主体功能区建设与人口发展功能区建设有机融合。

  2. 统筹决策。一是要将人口因素置于重大决策链的前端,使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真正成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改革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要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联席会议制度,坚持人口发展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 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时,必须听取或征求人口计生部门和人口专家的意见建议。三是要加强全员人口信息、公民活动信息、公民信用信息的监管、统计分析和预测,建立人口安全预警系统及人口信息通告机制,为各级、各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3. 统筹政策。一是加强人口发展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二是用经济手段调节人口发展规模。一方面,把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大力拓展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提高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强化违法生育者法律责任追究,加大社会抚养费征缴力度,提高违法生育成本。三是强化政策兼容。形成有利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政策环境和工作保障。

  4. 统筹服务。包括公民信息共享服务、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三大干预工程”服务、妇幼保健卫生服务、计生利益导向服务、劳动与社会保障服务等。

  (三) 努力促进人口发展引导机制完善

  一是全面实施、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各类奖励扶助制度,不断提高奖扶标准,分步扩大奖扶范围、提前奖扶年龄。二是构建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框架。围绕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和养老保障等六个方面,不断建立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措施。三是统筹协调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社保医保、征地拆迁补偿、移民后期扶植等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政策的衔接,注重运用重大公共政策破解人口难题,发挥公共政策导向作用。制定和完善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户与双女户的优先优惠政策,引导群众少生优生,自觉转变婚育观念。

  (四) 努力促进人口发展的工作机制与工作方法的转变

  一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进一步整合资源,大力倡导统筹人口发展的理论创新、观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和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育龄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广大育龄群众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强化服务意识,真正为育龄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二要改进工作方法。建立健全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人文关怀。更加注重用经济手段调控人口增长,在更大范围内整合政策和资源,进一步加快建立健全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优先享受改革发展成果。三要完善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干部队伍职业化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人口计生网络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规范政务公开,充分发挥人口计生协会的作用,大力实行村民自治,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科技等多种手段综合施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依赖行政制约手段的思路和做法。

  (五) 努力促进保障人口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全面实施

  1. 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应落实“八抓八着力”:抓保障机制建设,着力推进工作顺利开展;抓生育文化建设,着力引导群众生育观念的转变;抓服务阵地建设,着力开展各项优质服务;抓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着力提高优惠政策的覆盖面;抓执法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依法管理水平;抓综合治理机制建设,着力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水平;抓信息化建设,着力实现人口计生网络化管理;抓村(居)民自治,着力发挥计生协会的作用.

  2. 全面推行出生缺陷干预,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一要强力推行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要普及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重要意义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三要认真开展婚前医学检查、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四要加强孕产期保健,普及住院分娩,减少产伤和新生儿窒息发生。五要积极预防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疾病。六要不断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七要加大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经费投入。

  3. 深入开展部门综合治理,大力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

  一是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二是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提高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三是长期深入扎实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四是加强孕产期全程服务管理,从源头防范选择性别生育。五是搞好部门综合治理,严厉打击“两非”行为。

  4. 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

  加快城镇化建设,引导人口合理有序转移。大力发展经济,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县城建设和新农村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进城镇务工、经商、定居。

  加快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统筹规划人口发展与产业布局、就业促进、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形成全市既适应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又符合现有开发密度和在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人口分布。

  加快相关制度改革,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一是消除影响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二是制定人口布局政策体系。研究制定促进向外流动的政策,解决“流得出”的问题;研究制定鼓励进城创业的政策,解决“进得来”的问题;研究制定吸引人口定居的政策,解决“稳得住”的问题。四是改革公共资源配置方式。按照实有居住人口进行城镇建设规划、公共资源配置,促进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融合,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五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5. 全面提高全员人口素质,充分开发人力资源

  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一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鼓励和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行为方式,重视和强化全民健身运动,加强和提高生殖健康服务水平;三是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全民素质工程。高度重视全民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全员人口素质,提升综合国力软实力。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大力丰富文化科学市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转变扶贫开发策略,实施智力扶持计划。一是综合规划制定贫困地区的扶贫计划和措施;二是大力支持和继续加强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劳动力技能培训;三是合理引导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力资源配置;四是科学开发和利用贫困地区资源。加大扶贫攻坚力度,通过经济、科技、教育、就业和计划生育等多种手段,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提升脱贫能力,降低返贫率。

  (六)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一是要设立老年人口管理服务机构。整合社会资源,完善养老法规体系,规范监管社会服务,保障老人合法权益。二是要建立完善老年人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养老模式。三是要倡导“积极老龄社会”。引导老年人口参与社会意识,广泛开展老年事业慈善、救助和社区服务活动。四是要拓展对老年人的社会优待政策。制定落实各种优待政策,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营造有利的养老环境。五是要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加速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个人兴办老人服务事业。六是要大力倡导、广泛宣传中华尊老敬老优秀传统,营造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惠老的氛围。

  (七) 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和人居环境,逐步消除贫困人口 

  一是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财富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各项改革措施和经济社会政策,更加注重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弱势群体人口,坚持以人为本,把减少贫困、扩大就业、反对歧视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注意解决好社会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二是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劳动就业,深化社会保障,完善收入分配,强化公共服务,加大安居工程、扶贫开发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的建设与扶持,努力改善人们生活和人居条件。三是把改善人居环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群众反映强烈、危害群众健康的各类突出环境问题,着力创造更加优美的人居环境。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