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动投资、消费、出口协同发力。围绕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巩固提升出口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均衡性、协同性和持续性。
着力优化投资。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改革投资方式,扩大有效投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投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投入,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强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策划、储备和滚动实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社会资本投资规模,完善企业投资自主决策机制,健全政府投资机制。
积极培育消费。适应新常态下需求结构升级趋势,优化供给结构、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消费升级,发展多层次、多样性的新兴消费业态,培育形成消费新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消费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商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提升居民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消费需求。
持续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创新出口方式,保持进出口规模中西部领先地位。发挥内陆口岸高地优势,巩固电子、汽车等产品出口优势,促进装备制造和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推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对外贸易新业态,培育壮大进出口新增长点。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在境外布局展示展销和物流分拨中心,推动更多“重庆造”产品“走出去”。
(二)构建产业新体系。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力争“十三五”期末工业增加值达到一万亿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集群化、智能化发展为基本路径,壮大现有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巩固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培育电子终端产品制造和集成电路、显示屏等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智能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产业。优化提升汽车产业,构建更加完善的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集群,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在物联网、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页岩气开发等领域取得更大突破。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多点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企业重组,促进装备、化工、材料等产业提档升级,促进食品、纺织等轻工业提质增效,提升重庆制造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提升工业“四基”能力。推进绿色制造,推广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提升重庆制造的品牌价值。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生产制造的融合度,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突出发展金融要素市场,推动建设资金运营中心、数据交换中心和后台服务基地,高水平建设全国保险资产登记及交易平台,培育壮大融资租赁、离岸金融结算、跨境投融资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提升现代物流服务功能,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培育壮大会展经济。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壮大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面向制造业的信息技术服务,积极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各类专业市场线上转型,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积极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加快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
优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扩大信息消费、网络购物等重点领域服务业规模,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业新业态。全面落实消费支持政策,优化发展传统服务业,积极创新拓展新兴服务业。合理引导住房消费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将重庆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培育成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
(三)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准确把握创新规律,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更加注重开放式创新,聚集创新要素,整合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构建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
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促进创新的投融资体制,改革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引导企业主体加大创新投入,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金融对创新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创新,设立多层次投资基金,大力引进风险投资等第三方投资。围绕优势产业培育多层次的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和行业创新中心,搭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与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紧密结合,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水平。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各类研发机构和技术服务机构法人化。加快完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建设科技资源共享与交易云服务平台。
优化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配置。深化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扩大科研院所和高校科研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优化高等院校专业结构,在高校设立更多与未来科技产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的专业及交叉学科。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创新成果转化服务中心,鼓励组建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家级研发平台落户重庆。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大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健全科研奖励报酬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加强基础科学研究。
全面推动开放式创新。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加快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开放合作格局。鼓励支持创新主体采取共同研发、技术平台整合等多种开放式创新模式,寻求外部的技术联盟、技术并购、股权参与、风险投资等商业模式,推动创新主体内外部创新要素和资源的互动、整合、协同。完善符合开放式创新规律的体制机制,积极推广众包、云设计等新型研发组织形式。
强化创新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引领带动作用。遵循创新区域高度聚集的规律,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快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集聚,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两江新区、国家级高新区集中,加快建成西部创新中心的“窗口”。注重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各类科技园区和区县特色产业园区的作用,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驱动功能平台。加快重点领域创新,着力在先进制造业、互联网产业、大健康产业、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取得突破。
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引导科技创新人员、大学生创业者、返乡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开展创业创新,壮大创新创业群体。大力扶持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众创空间和孵化器,促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健全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