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已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里根深蒂固。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是否委婉的劝说更得人心呢?那么让我们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吧。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城都北部有一个叫徐公的美男子。齐国宰相邹忌有一天心血来潮,问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他与徐公谁更美?得到的答复都是千篇一律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徐公来后,邹忌才发现自己与徐公比起来可谓小巫见大巫。但邹忌并不丧气,而是从中悟出了广开言路的治国道理。为了使威王接受,他采用了现身说法的劝诫方式,最终使齐威王愉快地接受了建议,虚心纳谏。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邹忌在悟出道理后不管不顾,只是闷头冲进皇宫,向齐威王大喊一声:“大王,您犯的错误太多了,可群臣百姓们都不敢向您说真话告诉您啊!”结果会怎样?齐威王会像实际那样愉快地接受建议并改正吗?答案显然是“不”。齐威王是一国之君,身前身后听见的都是溢美之词,倏忽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来指正他的错误,还当着众人的面,他能不生气吗?所以,历史上也不乏直言进谏却丢命的故事。伍子胥的冤死就是一例。
时间依旧停留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在吴国危在旦夕之际,为了吴国不被越国所灭,为了吴王不被勾践的美人计所迷惑,当着吴王和西施的面直言不讳,在多次惹怒吴王夫差后,终于被悲惨地赐死了。伍子胥是一代忠臣,为了国家民族被赐死的确可惜,但在伍子胥进谏时,每一次说话都开门见山,还在西施面前丝毫不给吴王留面子,最后死于非命的结果并不使人惊奇。连唐太宗这样创造出贞观之治的贤明君主,也曾多次被魏征毫不拐弯、一语中的的忠言所惹怒,甚至多次想结果了魏征,这当然也是因为魏征只顾着进谏,而从不考虑语言的艺术和他人能够接受的程度所造成的。
“婉劝”是语言的一种艺术,忠言顺耳,想要达到劝诫的目的,是十分简单易行的。如果是忠言逆耳,结果就难测了——纵然是为他人着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达到目的。
所以说——忠言也要顺耳,直言也要三思!作为当代的中学生,学会语言的艺术,才算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