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在你的想象中,和尚可能是这个样子:身材枯瘦、老态龙钟,与世隔绝而又高深莫测。
现在,请想象下面的场境:你就是这个和尚。有一天,在你闭关修炼二十年之后,你的师傅对你说,你已经达到足够的境界,现在,要求你下山去,在人世间修行(——最好是经商,呵呵)!
然后你走出清静的佛门,出向喧嚣的尘世。在路上,你看见脚下有一颗异常发亮的小东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耀眼夺眼。你以前从未看见过个东西,你甚至叫不出这个东西的名字,你这时突然想起一部你经常诵读的经典《金刚经》,你想,这是是不是传说的金刚石,或者叫钻石呢?
这时,你有三个选择:
第一,你可以视而不见,从这颗可能是钻石的小东西旁边走过。如果你这样做,你是对的,因为你早已经知道,万物本性为空,你看见了一颗钻石,其实你什么都没有看到;
第二,把这颗钻石拾起来,交给你的师傅,因为寺庙里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正需要你的化缘,你可以把这颗可能的钻石当作上天给你的一次布施。
第三,你拾起这颗钻石,仔细地研究它,使用它,一辈子都不要离开过它。
事实上,上面提到的和尚正是我,而我在以往历次轮回的经历中,上面的选择我都曾经做过。第一次,我选择了视而不见。我回到庙里,师傅对我的做法非常高兴,他说:你终于明白万物的空性了。
第二次,我选择了交回师傅。师傅也非常高兴,他说,你不仅已经懂得,而且在实践中做到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和禅定,你已经获得真正的般若智慧了。
第三次,我把钻石拾起后,没有交给任何人,最终,我成为一名钻石商人,拥有亿万财富。我在临死之前,把我所有的财富分给了我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最后贫穷地离开人世,正如我的每一次尘世经历一样。这一次,我没有听到我师傅的任何评价。
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选择,而最终的结果非常奇妙,它没有对与错之分,所有的对与错只出于一个原因:如果你觉得选择是对的,结果就对;如果你觉得选择错了,结果就错了。
之二 我是和尚,我经营钻石
在这一世中,作为和尚,我选择了当一名钻石商人。其实,我是否是一名和尚中,以及我是否从事钻石事业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种种机缘获得佛法的大道。如果作为钻石商的我做到了,从事各行各业的你,也一定能做到。
我的事业之路始于对钻石的打磨。打磨钻石是一项异常劳累的工作,因为钻石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物质,除了它自己,没有什么东西能动得了它一分一毫!当然我就偏偏利用钻石来打磨钻石。在打磨和加工的过程中,我明白了《金刚经》的微言大义:万物的潜能一如钻石,一旦知晓这种潜能,就能带来人内在的德行与外在的成功。事实上,一旦我打磨成功一颗钻石,我内心的钻石也就成熟了一颗;一旦我内有的心性有如钻石般澈明,我的事业也就获得了成功,我的手中开始抓着大把大把的钻石!
在纽约的钻研界,可以说每个人都来历非凡,每个人都有离奇的身世和背景,而我也有着一些小小的特点:我是一名在读的佛学的博士,一名兼职做钻石生意的和尚。
我发现,我的工作与我在寺院中的修行一脉相承,形式变换了,实质却是完全相同:我从最基层的职位开始做起,虽然入不敷出我还努力攒钱,最终买了一套西服;我每天六点钟起床,而四小时之前,也就是凌晨两点,我刚刚睡下;我成天身着西装,无论里面的衬衫是否被汗湿透,我依然保持着脸上的笑容;无论工作有多忙碌,我没有遗忘学习,而且利用出差的机会,回到寺院中继续修行;我的老板、同事以及顾客,不可能每天对我彬彬有礼,甚至经常有恶语相加,但我心中全无嗔怒,我心静如水,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寺院中,我所做的事完全不一样,但它们都有着同样的名称,你可以把这些事说成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你甚至可以简单地说:“我在谋生”。这有什么差别呢。
之三 和尚的心态,商人的成功
在一般人的眼里,和尚非常奇怪:明明对金钱、美色、权力、名誉和地位的追求是人之常情,是人之本性,每个人在为得到它们而欣喜,得不到它们而愧疚,偏偏是和尚和所谓的隐士们,没有能耐得到它们,却故作清高地“视金钱为粪土”,红尘的乐趣你都不知道,你凭什么看破红尘!如果仅仅因为你贫穷,你悲伤,你不如人意就逃避红尘循入寺庙,那只能说明你是个没有勇气、缺乏能力的懦夫!
其实,和尚没有“视金钱如粪土”过,那只是个别偏激文人的无病呻呤之作。相关,和尚珍爱金钱,寺中的和尚并不没有能力去赚钱,只把这个布施的机会留给了广大的善男人善女人,而自己却要用“忍辱”、“持戒”来勤修精进。这也是仅是三万六千法门中的一种。而这三万六千法门,正是2的36000次幂,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数字有多么大。
是不是和尚对金钱、美色、权力和名誉没有了追求呢?绝对不是,只是他们比较幸运,发现了一般人眼中的金钱、美色、权力和名誉背后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把一般人追求的东西当为作了表相,从而发现了表相深底的实质。这个实质是什么呢?如果我说这是“不可说”,你可能会举起一根棍子来打我。由于害怕被打,我打一个比喻吧:这个所谓的实质,其实正是你心中的钻石。
做和尚的功课,就是日复一日地打磨内心的钻石。其实这颗钻石浑然天成、积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价值不菲,功德无量,它是完全的化身,它是佛性的代表,只不过被你的一些前尘往事,遮蔽了而已。
因此,五祖门下的大弟子神秀做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真的为我们脱离苦海指出一盏明灯。但偏偏出了个慧能和尚,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人说,后者的境界更高。其实,境界那有高下之分?只不过神秀话是说给自己听的,也就是说过天下众生的,相当于大学教材,大家起步较低,还需要苦学;而慧能的话也说给自己听的,却是说过智慧已开者,相当于说过博士听的,没有通过博士的门,最好还是不要看博士的书。即使这一生成不了博士,也要为下一世打下基础。
导读 (台湾佛光山寺住持 心定和尚)
您是因何种动机而翻阅这本书的?是被封面的标题所吸引?对作者的身份感到好奇?还是试图为某种烦闷、愁困找寻解答?……或者仅是顺手翻开书页?不管是显意识或潜意识的动作,在那背后,一定有某种幽微的网络在牵系着、拨动着。这些在脑海中、冥冥中飘忽闪逝的意念,能否以某种隐约的概念浮现,进而清晰地显影、落实,在于我们能否“清楚”洞见与掌握这些念头。
两年前,初次接到亚马逊网络书店的书讯,介绍这本由藏传佛教格鲁派格西麦克尔·罗奇所著的《当和尚遇到钻石》(The Diamond Cutter: The Buddhaon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Your Business and Your Life)时,对映入眼帘的作者身份与题目之间的“落差”,感到十分新鲜、有趣。印象中,从未见过由僧侣所写的商业专书……尤其是作者罗奇格西并未还俗,仍是以出家僧人的身份,跻身于纽约大都会中、经营着竞争激烈的钻石行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加上长久以来思考“结合世法与佛法修行”的问题,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本书和作者的来龙去脉。
在一篇由亚马逊书店记者布莱恩·布雅(Brian Bruya)所做的专访之中,罗奇提及了他出家学佛的因缘以及从一名僧人成为杰出钻石商人的经过。1974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前夕,母亲突然过世,不久之后父亲与兄弟也相继离去。亲人的骤逝,让他对生命的意义产生了莫大的疑情,在急于探索生死问题之下,他离开美国、放弃原本打算继续深造的学业,到印度的达兰莎拉,进入了著名的色拉寺,研读佛学。
早先,罗奇格西曾在新泽西州一所蒙古寺院,跟随汪贾格西(Geshe Wangyal)学习了8年的藏文,娴熟藏语,因此能顺利进入佛学院就读。这位启蒙老师汪贾格西,是最早赴美弘扬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僧人,以慈爱、宽博接引了不少当今美国藏传佛教界的著名学者,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Robert Thurman、弗吉尼亚大学教授Jeffery Hopkins等人,都是他早期的入门弟子。
之后,罗奇格西于1983年在达兰莎拉落发为僧,经过多年的学习、并通过考试后,1995年获颁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格西学位。他在印度待了21年之久(1974~1995),期间在上师的建议下,于1981年回到美国接受“经商”的另一种人生与修持考验,并持续往返于印度与美国两地。几经波折、历练,成为纽约首屈一指的钻石商人。在事业成功的背后,有着长年研修佛法的精神力量,和随之而培养出的严谨、专注、诚信等特质作为支柱,这些人格特质,即是他在书中教导读者用以自我训练、成功致富的钥匙。
“切割钻石”的喻旨
《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的特别之处,或者说,它值得推荐与阅读的原因,在于罗奇格西跨越了世俗概念的鸿沟,将积极、正面的起心动念付诸实践,并指出了宽广、可行、充满建设性的商业经营方法。这个实践的过程,也同时涵摄了双重的层面:一是就罗奇格西个人对上师的承诺、面对挑战与理想的层面而言,他弥和了世俗与出世生活的界域,将佛法融入商业生活中;另一方面,就书写目的、内容铺陈与章节架构来说,他也兼顾了理论与实践的部分,通过叙述以僧侣身份从事充满竞争压力的钻石行业,到获得成功的历程,来道出经商之路上所蕴含的人生之理。“钻石与僧人”,乍看之下,虽易让人联想到又是一则商场传奇,但其实个中深藏玄诣。
从字面上看来,“切割钻石的人”指的似乎是作者——罗奇格西在俗世的职业。但事实上,在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金刚乘)的传统中,钻石(金刚石)具有其丰富、深奥的象征意义——坚实稳固、无坚不摧却又清透明净的特质,代表了众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究竟空性的本质。因此,“切割钻石的人”,在内在的意义上,也就意味着洞澈本性、直见本心之人。这般的开悟者,在世间能无入而不自得,一如钻石般清明、稳定,不被任何环境所阻挠。
为此,罗奇格西援引了一个兼具世俗与宗教寓意的象征——钻石,来阐明内在的观点和潜能,其实比外在的现象有着更高深莫测的影响力,端看如何发现那足以切割钻石的(空性)力道,借力使力而已。从前半部详实的钻石行业描绘、到后半部的空性禅修指引,从日常生活到习性的转化,罗奇格西仔细铺陈了一条引介读者自我修炼、超越外在冲突与挑战的道路,妥善地融合了佛法与商业的经营,将积极、良好的心念,转化为促使事业成功的主要动能。
僧人与商人、出世与入世
从僧人的身份,跨足诡谲多变的商场,这一路走来,罗奇格西也历经了自我调适、学习与磨炼的各种阶段。他坦言,一开始,在面对上师提出经商的建议时,也曾多所抗拒。因为在经济上,他承袭自父母留下的遗产,并不虞匮乏。但是,经商并非是为了赚钱或谋生而已,“上师要我经历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遭遇的困难,这样才能了解他们,进而运用佛法来帮助人们。”最后,在一次上师给予的特殊教授中,他终于了解到经商的积极意义,决心进入商界。
“我曾经在1975年的某次禅坐中,观知自己未来会从事钻石行业,因此就试着找钻石买卖方面的工作。”这是他投身钻石行业的缘起。但因不懂行规,他屡吃闭门羹,始终不得其门而入,直到遇见一位创业的老板,才蒙录用。“我无心赚钱,只想找到一个栖身之所就行了。”无心插柳的结果,累积了多年丰富的从商经验后,罗奇格西在此书中综理出他“商场佛学”的心得结晶。
他认为经营商业之道有三:一是赚钱,二是乐在其中,三是以此创造有意义的人生。而乐在其中指的是身心的和谐与快乐,也就是此书援引《金刚经》“缘起性空”的道理,来说明、举证、指引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中,觅得喜悦、和乐的秘诀所在。许多人为了赚取金钱,付出了莫大的代价,失去了身心的健康和快乐,这样的人生又有何意义?
因此,罗奇格西表示,真正的成功,来自于对心灵的关注,也就是对身心调和的重视,他以自己为例,指出妥善运用时间、开发心灵的力量,益能事半功倍。近年来,他更设立了一个名叫“证悟商业机构”(Enlightened Business Institute)的组织,专门教导商界人士如何透过禅修,来增长创意与智能、加强“铭印”(imprint)的良善力量,《当和尚遇到钻石》亦是这个机构的参考用书之一。
在书中,罗奇格西从理论到实践,从概念的明晰到可行的建议细则,《当和尚遇到钻石》提供了一个具体、有效、且融会“快乐、积极、有意义”的赚钱之道。
罗奇格西融合经商与修持的成功事例,对许多认为两者互相矛盾的人来说,不啻是一种鼓舞和解脱。认为世法与佛法不能兼容的观点,也可能仅是某种偏执的概念而已。此外,虽明知“佛法不离世法,离世觅佛法,犹如觅兔角。”但要如何真正在生活中实践佛法,以日常生活为道,融洽地治于一炉,往往不是“知”难,存在着认知上的盲点或偏见;就是“行”难,理论上虽了解,但实际上却做不到。尤其是在面临压力、挫折和矛盾时,要如何切实地运用佛法,来自助助人?在面临艰难的挑战和抉择时,又要如何保持清晰的思绪、平和的心情,做出最好的判断并勇于承担?
在《当和尚遇到钻石》中,对于许多盼望能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寻访积极营生之道或探求心灵深度与静谧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宝贵而重要的参考。希望有缘阅读此书的您,能从中获得许多启发和帮助,开创有意义、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