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做人要无私奉献。”“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在众多诸如此类的呼声中,给予的美丽光环被无限扩大。而与之相对应的“接受”,也在舆论的压力下成了一种庸人之为,被人所不齿。可给予背后的她,那微弱的荧光,从未消散。
他诚心递来一只玫瑰,伸手时却发现上面满是利刺。那么,是要接还是不接呢?拘小节者,怕落得指间染红,拒受之。赠玫瑰者必觉尴尬,嘴上不说,心中定有不悦,二者隔阂生成。成大事者,顾大局,“委屈”小小手指,深明肌肤之痛不胜心墙的道理,欣然受之,皆大欢喜。而孔子也教导弟子如此,据说其弟子和市井之人争执三乘以七是二十一还是二十三。那人压上自己脑袋,弟子赌上自己新帽。孔子断然道“三七二十三”,遂令弟子脱下新帽而走。弟子不解,答曰“你若错了,只是一顶帽子。而他错了,便是一颗人头。能留人一命,接受一‘缪理’又何妨?”面对一支带刺玫瑰,欣然接受,是一种留人余地、护人尊严的宽荣与大度。
他对我百般凌辱,我却无力反抗,是要拼死挣扎还是沉默忍耐呢?越王勾践选择了后者,他在吴国忍辱三载,“温驯”的表面下是一颗从未隐去锋芒的雄心。卧薪尝胆,他的接受,怎能说是平庸之人丧失尊严的自暴自弃?那是一种识大势,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英雄气概啊!所以,三年之后,他以三千越甲吞吴,成就千古佳话。
我走投无路,濒临绝境。是要自命清高的拒绝一切援助然后走进死胡同,还是放下架子接受别人的好心老老实实先谋生存呢?沈从文走了第二条路。在他初到北京之时,穷困潦倒。他并没有抱着“不值钱的尊严”和所谓文人的清高拒绝帮助,而是心怀感激的接受了郁达夫等众文友的好意。同时,他也以大量的优秀作品报答了友人。他接受,是因为他有“今受君滴水,明必报以涌泉”的自信与勇气。
接受不是一种被动而消极的态度,不是丧失尊严的被施舍;它涵括着儒家的礼让和宽容,融合了佛教禅道的忍耐与大智。
去带着微笑接受吧,不论向你扑来的是鲜花掌声还是洪水猛兽,掌声平息或危机消散之后。发现了么,给予背后的她,美到刺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