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城市:盐“巴”的传说,重庆的巫盐文明

时间:01-15编辑:佚名 吃喝玩乐

【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了不起的城市:盐“巴”的传说,重庆的巫盐文明


提起重庆,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朝天门码头、重庆火锅和山城文化,然而,谁能想到,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重庆的巫盐竟然也缔造了一个文明的传奇,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长江的河水,走进历史的深处,感受一下重庆的“盐巴”文明。

了不起的城市:盐“巴”的传说,重庆的巫盐文明

1、大宁河的盐文明

在人类找寻和制作食盐的征途中,总是留下了动人的传说和不朽的传奇。

据现代的考古发掘证明,几乎在世界每一个族群文明的发祥地区,上古时代的族群部落们都在用他们各自独有的方式开创着他们的寻盐之旅。

位于重庆巫溪县的宁厂古镇,缓缓流淌的大宁河水和古色古香的吊脚楼似乎都在默默讲述着一个部落关于古老文明的盐传奇——

作为大溪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巫巴盐文化的诞生之所,宁厂古镇是三峡地区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之一,被称作是世界上的“上古盐都”和世界手工作坊的“鼻祖”。

宁厂古镇有4、5千多年的制盐史,远古时期就是“不稼不穑,食也”的乐土。在尧帝时期就是极盛一时的巫咸国的本土所在地,并因盐而兴,因盐而盛,历史上曾有过“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美誉。

这里所说的白玉和黄金,就是专指这里的盐,而诗句中所提到的“一泉”,就是著名的宝源盐泉。

了不起的城市:盐“巴”的传说,重庆的巫盐文明

远古时代渝东、鄂西一带的天然盐泉大约有三处——巫溪宝源盐泉(大宁盐场)、彭水郁山镇伏牛山盐泉、湖北长阳县清江盐泉。而位于重庆境内的宝源盐泉则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盐泉之一,虽历经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仍流淌不息。

上古时代在深井采卤技术发明以前,三峡地区的天然盐泉就是内陆地区最早的食盐供给源。

后期崛起的巴国人,在战胜另一个部落巫咸国后,逐渐控制了这个宝贵的资源。谁曾想到,在这个人烟稀少的贫穷地方,竟曾是中国最早的财富之源。

据史料记载,最发达的时期,宁厂整个盐场上下长5华里,场上人来人往,大宁河上百舸争流,形成了“万灶盐烟”的奇观。整个汉中盆地、两湖盆地、四川盆地、鄂西地区等的食盐,都要靠大宁盐场供应。

了不起的城市:盐“巴”的传说,重庆的巫盐文明

2:巴国的盐之路

今天的巫溪,虽然各个村落都开通了公路,但仍然有一些背夫在羊肠小路上翻山越岭,替人送货。

这些背夫在当地叫背老二。背老二一般负重30公斤,一天能在这种崎岖的山路上跋涉20公里。背老二们跋涉的这些山间小路,就是当年巫咸部落和巴国人运盐的盐路。

巫盐最早出山,就是靠这些勤劳的巴人沿着狭小险要的山道,翻越秦岭后背出去的。为此,古代的巴国人曾经开辟了2000公里的盐运山道。当地人称这些盐道为“秦楚大道”。

了不起的城市:盐“巴”的传说,重庆的巫盐文明

作为长江中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巫盐还借助大宁河被运至巫山,再由长江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运发全国各地。同时,巴国人还沿大宁河岸边,凿修成300里左右长的栈道,滚滚巫溪盐泉沿大宁河直下巫山。

至今,在广大的三峡流域,当地人都把盐称作“盐巴”。这个“巴”字,就是巴国的巴。如今的后人之所以把食盐称之为“盐巴”,这里既有对一个古代部落盐文明的遗存和传承,也记录着后人对先祖的致敬!

了不起的城市:盐“巴”的传说,重庆的巫盐文明

3:三峡中坝盐文明遗址

1959年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址也有力地佐证着这一盐文明的脉络。

大溪文化因地处重庆市巫山县大溪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的年代,大溪文化约为公元前4400到前3300年左右。

考古发掘的材料说明,位于今天重庆巫溪县的宝源盐泉、忠县的中坝遗址,以及整个三峡流域的古文明遗址,都和这一文化一脉相承——这里既是大溪文化的文明发祥带,也是一个丰富的地下盐卤分布带。

了不起的城市:盐“巴”的传说,重庆的巫盐文明

20年前,为了赶在三峡蓄水之前完成抢救性挖掘,整个三峡库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考古工地。

在据大溪文化遗址不远的重庆忠县一个叫中坝的小沙洲上,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大量制作粗糙的陶罐和难以计数的陶片,它们所处的地层属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这引发了一种猜想:在盐卤资源丰富的三峡地区,中坝是否就是文献中所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制盐场?

作为古巴国的一个产盐带,和宁厂一样,忠县也曾是三峡地区历史上最为出名的盐产地。在库区形成之前,每年冬天,甘井河的河床便暴露出来,黑色的盐卤从古老的岩层里流淌出来,像墨汁一样在河水中氤氲开来,把河水变成了一幅幅水墨画。

过去,当地人都会砌井,把涌出的盐卤圈起来,引入各家的盐灶,再经过熬煮,就成了白花花的食盐。

了不起的城市:盐“巴”的传说,重庆的巫盐文明

如今,三峡库区尽管已经进入夏季蓄水期,但中坝的盐文明遗址依然顽强地露出于水面。经历了12年的河水冲刷,这里仍然残留着不少陶罐碎片,这些4000多年前的陶罐是否真的和制盐有关?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分析,这些来自中坝陶罐碎片的沉积物和现代云阳盐厂的参照物进行物相对比,红外光谱图显示,两者极其相似,都保留有制盐遗留物的明显特征。

结果均显示:这些4000多年前的圜底罐成了中国人工制盐最早的标志性物证。而重庆忠县的中坝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早的盐场之一。那么,在四千多年前,上古的人类又是如何使用这些器具的呢?

在中坝盐遗址,人们发现了密密麻麻的柱洞,同时还有十几座长条形的窑。这种窑和我国东南地区发现的烧制瓷器的窑极其相似。

了不起的城市:盐“巴”的传说,重庆的巫盐文明

在这一背景下,考古专家对中坝早期的制盐图景进行了科学的推定——

熊熊的柴火烤灼着窑上的几口圜底罐,罐里盛满了卤水。当卤水快要凝结成盐的时候,中坝人把罐子从窑上搬下来,因为盐结晶在大罐子里很不好取,不小心还会打破这些好不容易烧制的罐子。于是,他们便把罐子里的盐卤倒进尖底杯里。

在那些像柱洞一样的东西里,铺着还未熄灭的柴草灰烬,尖底杯就被放在柴草的灰烬上,利用这些柴草灰烬的余热,盐卤就可以在巴国人殷切期盼的注视里慢慢结晶成盐……

12
【猜你喜欢】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