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xiu.com-爱上秀-教育信息门户网】
大陈岛垦荒倡议书篇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这一回信不仅为青少年,也是为全社会如何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动力,将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国家的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指明了方向。
所谓大陈岛垦荒精神,就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这十六个字的垦荒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是60年前这些“大陈岛垦荒队员后代”的爷爷奶奶们远离家乡,登上大陈岛垦荒创业,用青春和汗水培育出来的。
大陈岛位于浙江中部台州湾东南海域,她像一颗“东海明珠”,镶嵌在浩瀚的东海上。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是年2月13日,岛上居民均被国民党军队劫走,岛上的水库、商店、医院、学校等设施全部被摧毁,一切军事设施和民用建筑也全被炸毁。1956年温州、台州等地青年响应共青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号召,陆续有5批共467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投身建设大陈岛。
当时上岛时,呈现在这些青年眼里的是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岛。组织发给每个队员的只有一张床板、一把锄头、一张草席、一对粪桶,一个寝室只有一盏煤油灯。那时生活费每月只有14.5元,扣除伙食费、医药费后只剩下4.5元。1956年11月,为了发展渔业生产,他们将岛上的废铜烂铁收集起来卖了作为打造钢质捕鱼船的启动资金。造船经费不足,每人每月又贡献出生活费2.5元,这样每人每月只有2元的生活费了,平时生活极为艰苦,挑肥时舍不得穿鞋子。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富有,每天唱着红歌出门劳动,干劲十足,今天挑90斤,明天争取挑100斤,人人不甘落后,个个奋勇争先。他们和驻岛部队一起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大陈贫穷落后的面貌。
他们只知奉献不求回报。当垦荒结束时,这些垦荒队员所带的东西和来时一样,是一床变旧的被子和几件退了色的换洗衣服,留下的却是自己的青春与汗水,什么叫无私奉献,这就是最好的诠释。笔者曾与老垦荒队员张其元交谈,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响应组织号召,建设荒岛,这是当时一个青年应做的事,但党和政府这样肯定、关怀我们,真是受之有愧!他还诉说这样一件事,一次,电视台叫他们几个老垦荒队员到大陈岛垦荒纪念碑下录制节目,当一批上海来的游客得知他们就是当年的垦荒队员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这些老垦荒队员们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不求什么回报,一点掌声就足够了。可见无私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动,也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是老垦荒队员拼搏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它昭示我们:艰苦是成事之基,奋斗是胜利之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创业是克难制胜的法宝,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奋发才能有为,图强才能进取,奋发图强反映的是一种励志奋进、奔竞不息的精神风貌。只要理想信念不动摇,精神动力就不会枯竭,“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甘于奉献,乐于吃苦,不求物质的富裕,但求精神上的富有,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是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代代相传的优良品格,是一种道义的力量、理想的力量的结合体。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开拓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是党和国家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因而,“大陈岛垦荒精神”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体的时代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60年前,大陈岛垦荒精神激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青年建设伟大祖国的热情,60年后这种大陈岛垦荒精神又化为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内在动力,这种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歇动力。
大陈岛垦荒倡议书篇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大陈岛老垦荒队员的后代,继承和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砥砺品格。这一回信不仅为青少年,也是为全社会如何以大陈岛垦荒精神为动力,将个人的成长进步和国家的事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指明了方向。
所谓大陈岛垦荒精神,就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这十六个字的垦荒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是60年前这些“大陈岛垦荒队员后代”的爷爷奶奶们远离家乡,登上大陈岛垦荒创业,用青春和汗水培育出来的。
大陈岛位于浙江中部台州湾东南海域,她像一颗“东海明珠”,镶嵌在浩瀚的东海上。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是年2月13日,岛上居民均被国民党军队劫走,岛上的水库、商店、医院、学校等设施全部被摧毁,一切军事设施和民用建筑也全被炸毁。1956年温州、台州等地青年响应共青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号召,陆续有5批共467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投身建设大陈岛。
当时上岛时,呈现在这些青年眼里的是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岛。组织发给每个队员的只有一张床板、一把锄头、一张草席、一对粪桶,一个寝室只有一盏煤油灯。那时生活费每月只有14.5元,扣除伙食费、医药费后只剩下4.5元。1956年11月,为了发展渔业生产,他们将岛上的废铜烂铁收集起来卖了作为打造钢质捕鱼船的启动资金。造船经费不足,每人每月又贡献出生活费2.5元,这样每人每月只有2元的生活费了,平时生活极为艰苦,挑肥时舍不得穿鞋子。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却十分富有,每天唱着红歌出门劳动,干劲十足,今天挑90斤,明天争取挑100斤,人人不甘落后,个个奋勇争先。他们和驻岛部队一起努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大陈贫穷落后的面貌。
他们只知奉献不求回报。当垦荒结束时,这些垦荒队员所带的东西和来时一样,是一床变旧的被子和几件退了色的换洗衣服,留下的却是自己的青春与汗水,什么叫无私奉献,这就是最好的诠释。笔者曾与老垦荒队员张其元交谈,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响应组织号召,建设荒岛,这是当时一个青年应做的事,但党和政府这样肯定、关怀我们,真是受之有愧!他还诉说这样一件事,一次,电视台叫他们几个老垦荒队员到大陈岛垦荒纪念碑下录制节目,当一批上海来的游客得知他们就是当年的垦荒队员时,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这些老垦荒队员们激动得流下了热泪。他们不求什么回报,一点掌声就足够了。可见无私奉献是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动,也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
“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是老垦荒队员拼搏奉献精神的生动体现,它昭示我们:艰苦是成事之基,奋斗是胜利之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创业是克难制胜的法宝,没有过去时,只有进行时。奋发才能有为,图强才能进取,奋发图强反映的是一种励志奋进、奔竞不息的精神风貌。只要理想信念不动摇,精神动力就不会枯竭,“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甘于奉献,乐于吃苦,不求物质的富裕,但求精神上的富有,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是共青团员、共产党员代代相传的优良品格,是一种道义的力量、理想的力量的结合体。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开拓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这种与时俱进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是党和国家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因而,“大陈岛垦荒精神”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主体的时代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60年前,大陈岛垦荒精神激发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青年建设伟大祖国的热情,60年后这种大陈岛垦荒精神又化为广大青少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内在动力,这种精神的传承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不歇动力。